游戏判断维度

上周大佬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提醒:上楼再看,且对“认知”的定义和提高进行了分享。

认知是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认知的高度是看待事物的深浅程度,也就是常说的思考问题的高度、宽度、深度,很多时候被描述为格局,上楼再看,站在10楼和站在1楼上看风景,显然不是一个画面也不是一个概念。不同高度看到的“风景”差异大,得出的结论差异也大,采取的行动也不同,导致的结果差异极大,在低楼层里容易看到表象问题,而上楼再看会有更高维的视野,思维也开阔,也更容易接近本质。

正所谓道理都具备极强的概括和普适性,也延伸分享个关于锻炼游戏判断水平的方法

游戏判断水平,能影响我们对游戏项目的基本判断,包括且不限于发现关键问题,预判风险与机会,及作出相对更好的决策等。提高自己的游戏判断水平,也是从认知三个维度:内部结构、横向对比、历史演变进行。

内部结构:

  • 基础版,可以是游戏主要体验的内容是什么,可以按照人群和游戏进度大概划分归纳;

  • 进阶版,会侧重在游戏系统框架、资源流转、玩法与活动排期等;再进阶的是提炼出不同层次用户对于游戏系统、玩法、资源设计的体验感知(需要有一定的用研基础);

横向对比:

  • 基础版,找到与其他同类的标杆的2、3个游戏都体验下,相比内容和感受的差异
  • 进阶版,则会侧重在于同品类各项目的竞争优势、劣势,且是侧重在用户感知维度,如用户认可/不认可点,各自吸引用户付费和留存的关键分别是什么,不同层次用户的核心体验分别是什么(因为游戏包装千变万化,底层还是用户体验)

历史演变:

  • 基础版,可以是搜索一些同品类不同时期标杆项目的介绍,或是找到资深的品类玩家交流,获取用户层的视角
  • 进阶版,进行该品类赛道的历史高峰作品的特点和用户习惯画像(爽点/痛点)的研究归纳,以及捕捉品类赛道用户当前在玩及接下来可玩的作品特点等(如品类赛道的新品发展迹象)

三个维度的信息的交叉,需要持续性的有目的性的锻炼和积累,所谓积少成多,可以尝试更有目的去玩游戏,随着有效的积累,判断维度也在提高,判断力也相应提升,能让体验游戏时眼里看到的是框架、结构等维度信息,不会被未完善的体验细节所束缚住思维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