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在想个事,怎么才有改变自己的行动力。行为上的改变感觉不难,但保持思维、认知的改变实在很痛苦,也难怪很多人愿意吃身体的苦,也不愿意去碰脑力上的累。国庆节期间把自己喝咖啡的习惯戒了(之前每天2~3杯咖啡,感谢公司的咖啡机,上班很省),但是几乎整个假期没看书没学习,流感和支气管炎让我躺了5、6天是个借口,更多的就是思维上的懒,行为上的懒很容易感知发现且也容易被调整,但思维上的懒是潜移默化有惯性,一旦成势极难被改变。挂着个同性质问题,放假前跟杨忠提出他的关键问题以及重申要求时,他提出个问题,“感觉你改变了很多,你怎么改的”。那会儿我跟他分享了一堆行为和案例;但国庆期间琢磨了下,感觉没回答到问题,估计他难吸收,节后上班碰了下,果然如此,这两天上下班路上就在想这事,做了些笔记,是这周的个人小结。
事物的发展包含正反两面,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持续且动态往复;事物的反面也就是它改变的所在,因而有改变的行动力从它的反面下手。人潜意识是趋利避害的,映射的就是追求确定性而抵触不确定性。延展起来,缺乏改变的行动力,并非不具备改变的意愿/意识,是被确定性所束缚,这里的确定性是自我认知上的,更关联的来说,是支撑我们当前的那些思维和行为。
把当前及未来建立在当下思考和行为模式为基础,并认为改变就意味着失去当下及造成未来的不确定性,旧有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变成了成长的束缚。放弃笃定的东西会让人产生恐惧,人对未知都有天生的恐惧感,而恐惧的上升会直接压缩欲望和感知力,让人放弃欲望进入到保守固化的状态,让人失去感知判断力而盲目行动或是不敢行动。社会本身是动态变化的,选择固守则意味着放弃自我迭代的可能性。这里面的问题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缺乏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没有形成当下和未来的对立面,无法形成持续性发展的有效认知,而缺乏改变现在思维/行为模式的有效方向;一部分是缺少对成就支柱的真正认知,或是简单归纳为经验套用,或是没搞清里面的逻辑而惯性由之,或是安逸于其带来的效率而固步自封等等;与之对应的动作主要是保持学习和有效思考,来迭代掉慵懒思维;以积极行动来改变行为上的自我束缚。
-
-
-
认知到思维模式上慵懒所在,典型的是否定思维与合群思维,前者拒绝认知的变化,后者是让自己失去独立性随波逐流。
-
红灯思维;主要表现是对认知外的保持怀疑/否定。用新行为迭代:屏蔽自我,实事求是。首先要剥离自我、减少情绪。要认识和警惕到情绪对认知、感知的破坏力,要训练能把自己和事情做剥离,即便这事就是自己做的也要保持让自己有第三视角,摒弃掉自己的存在后,再进行思考和分析判断,简而言之就是客观再客观。其次是用提问的方式替换掉否定,遇到认知差异时(包括常见的被质疑、被否定),触发“为什么”提问,代替掉不可能、不对、不是等否定式思维,从提问中探索,走出认知范围。
-
合群思维;表现会为了别人的认同而轻易就放弃独立思考;这块被心理学家研究得比较透彻,聚焦而言,可以训练自己拥有更有效的思考,有效思考可以拆解三部分,一是吸收足够的基础知识,让自己保持开放接受和辨识信息;二是客观,戒除私心让自己能做出正确判断,束缚我们改变的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三是给与思考充足的时间,多咀嚼思考所得。
-
-
意识到行为认知上自我束缚
-
恐惧;克服恐惧的方式是认知到恐惧的根源,把恐惧具现化,把问题和挑战进行拆解和逐步克服,以行动验证反馈
-
自满;意识到熵增的存在,满足现状不能维持现状。拿掉内心的骄傲和曾经的光环,它们是成长和认知路上最大的障碍;重新定义自我,多尝试新事物,跳出自我的标签化束缚
-
无知(无欲);想清楚目标所在,保持饥渴;主动向外链接,获取信息扩展认知
-
-
-
过去的失败和错误留下了经验教训,而过往的成就或正反馈则会变成自我“认可”的支柱,这些支柱正是阻碍成长的关键,跳出支柱陷阱,重新定义它,思考该坚守的是什么,渴求的是什么,能放弃的又是什么,并以行动让脑子知道谁才是身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