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困难与成长阻塞

        预设困难是执行力的大障碍,也是成长的阻塞。最近业务推进结果的低效情况,主要就是踩了这个大坑
        自己本周实例,在推进海外项目计划的时候,刚开始把关键放在了“如何”层面而不是放“为何”层面产生了初始阶段的低效情况,所幸有意识到这一思维障碍的所在,加上对于结果的渴求在而拉回轨道上此前规整团队障碍清单里,这个也是排在头部,是影响成员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关键阻塞
预设困难,侵蚀了勇气和决心,对能力产生怀疑,不敢去创新试错及挑战高目标,拉长来看也是影响能力成长。一方面是思维的固化,陷入预设困难的思维框架中,思考会局限在已有已知问题和解决方案上,跳不出常规思维来尝试新思路和方法;一方面是行动迟缓和拖延,在行动前过于给自己构建难障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担忧和预想问题,而非聚焦落在行动上;一方面是积极主动性被动削弱,在过程中的问题被过度放大而犹豫不决。
        消除这个思维障碍,主要践行的是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于行动中收获结果。一方面是强化心里暗示和鼓励良性变化,从上往下帮助其建立目标、路径与障碍的立体结构,在过程中强化良性变化;一方面是给予信任支持与辅导,收住自己的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引导协作帮助感受团队的力量。
最近过程中也观察到了此前的两个认知误区。一个是探索问题,重点关注问题和目的关联,而不是问题原因。此前会侧重找问题原因,潜意识里是找到问题原因就能解决问题,实际投入收益比是偏低的,应该是关注目标和行动的链路,就像成员培养上,更多的是引导把目标和其预期行为的链接,先有共识的目标和目的,继而来影响和改变具体行动,毕竟成年人无法从外改变,从内心认可了才会有主动的变化;而业务中的障碍定位,先关注问题和目的的影响权重,而非直接就扑上去研究问题原因,前者关注有效链路,而后者很容易出现低效努力。另一个是”的障碍不是在不足而是在“模糊”。此前对于弱的理解会浅层的理解为不足、不够而直接下定义,而在探究预设困难时会观察到其所在反而是因为模糊产生的,或是方向与目标没对齐,对于结果的认知不一而产生对弱的定义,最近观察和学习到大佬们是用精准化来消除模糊,这部分收着学习,待后续有所具体收获再笔记。

告别“应该”

本周从他人和己身映射出 “应该” 的惯性陷阱,它就像个藏在暗处的思维坑,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的判断和行动。

其一是有位同事在做分析规划,把待分析事项规整得十分严实,乍一看条理分明。可当被问到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他的解释变得复杂晦涩,追问下直接说 本“应该”要分析这些才能得出结论。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被所谓 “应该” 的经验和方法禁锢,却忘了思考背后的逻辑与目标。在引导他换个思路,从最关键的两个指标入手做效果判断,自上而下简化流程。我们常常在熟悉的 “应该” 路径上埋头前行,忽略了根据当下的灵活变通。

其二是我自己生活中 “应该” 的坑。周一那天又拉又吐还头晕脑胀,凭借以往经验,我笃定 “应该” 是肠胃炎,请假去医院拿了肠胃药。可接着的是典型的流感症状陆续出现,这才意识到是流感引发的肠胃问题。本以为是板上钉钉的 “应该”,结果却被现实狠狠打脸。生活充满变数,经验只是某个参考。

在充满不确定性且动态变化的当下,是不能陷入在 “应该”的束缚里的。那些固有的反应框架和思维定式,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对于快执行的人,更容易陷入 “应该” 的僵化思维。总觉得事情理应按照计划推进,一旦偏离就焦虑不安,执着于 “不应该这样”,却忘了关注阶段性结果,忘了去探索还有哪些可行的办法。

改变这种思维,首先学会反问来觉察。当脑海中冒出 “事情应该怎样” 的念头时,立刻停下来,反问这个 “应该” 的依据是什么,是主观臆想,还是和目标结果有着清晰逻辑关系;是在纠结做事的正确性,还是在思考事情本身的价值。

其次是接受现实,打破 “应该” 束缚。允许计划外的事情发生,把目光紧紧锁定目标,即便事情未按预设发展,也要基于当前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把思考的能量放在还可以如何行动。

再者,培养 “还能够” 的思维方式,拓宽认知边界。把心态从追求确定性转为拥抱不确定性,把问题当作成长的契机,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主动接触新事物,开阔视野。

当挣脱 “应该” 的束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就来了。就拿使用 AI 来说,以往我只关注结果,而最近接触 DeepSeek,被它解构问题的思维过程深深吸引,一个学习思考方式的绝佳工具啊。去掉 “应该” 的惯性枷锁,用开放灵活的思维探索,能发现更多可能性。

精准提问引领成长协作

最近AI社区里最火的是DeepSeek的讨论,其中热度最高使用技巧,大部分是像其提问的方法方式。AI 时代里,学会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在我们的工作中,提问同样是一项关键能力,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促进团队协作。

工作场景里,不少人也时常会陷入各种思维定式和惯性行为中,产生如预设困难、思维定势、工作流惯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反映在我们的提问方式上,导致提问效果不佳。比如,预设困难的心态可能会让我们在提问前就过度担忧问题是否愚蠢,从而不敢提问;而思维定势则使我们习惯性地按照固定模式提问,难以挖掘到深层次的信息。避免提出低效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 其一,突破思维障碍。克服害怕冲突和预设困难的心理。害怕冲突会使思考焦点偏离问题本身,预设困难则源于内心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从而削弱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增加心理压力。提高自我认同,相信自身观点的价值,同时学习和提升专业素养;改变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以成熟理性的方式处理分歧;调整自我认知,积极拥抱变化,将冲突视为成长机会。

  • 其二,培养深度思考能力。跳出逻辑陷阱,关注问题本身,而非仅聚焦于 “我” 和 “问题” 之间的解决路径。当问题动态变化或变量过多时,不能只调整解决路径,对问题本身及解决所需资源进行分析和选择。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提升视角维度,从更高视角定位问题的主要矛盾,避免陷入埋头解决次要矛盾的困境。像高手一样,将观点和客观事实分离,对关键信息保持敏感,做出精准决策。

  • 其三,确保问题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明确提问目的,避免模糊不清。在寻求资源支持或了解问题时,详细准确地描述问题场景、已有条件等关键信息,使回答者能快速理解问题,继而能更好地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同时,基于对工作目标和关键要点的清晰认知来提问,避免提出与核心工作无关或偏离重点的问题。

重视提问的技巧,不断提升自己提问的能力。用高质量的问题推动工作进展,用在己身提升启发思考,也让团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就像之前学习到的,提问是思维思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