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5 年 2 月
告别“应该”
本周从他人和己身映射出 “应该” 的惯性陷阱,它就像个藏在暗处的思维坑,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的判断和行动。
其一是有位同事在做分析规划,把待分析事项规整得十分严实,乍一看条理分明。可当被问到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他的解释变得复杂晦涩,追问下直接说 本“应该”要分析这些才能得出结论。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被所谓 “应该” 的经验和方法禁锢,却忘了思考背后的逻辑与目标。在引导他换个思路,从最关键的两个指标入手做效果判断,自上而下简化流程。我们常常在熟悉的 “应该” 路径上埋头前行,忽略了根据当下的灵活变通。
其二是我自己生活中 “应该” 的坑。周一那天又拉又吐还头晕脑胀,凭借以往经验,我笃定 “应该” 是肠胃炎,请假去医院拿了肠胃药。可接着的是典型的流感症状陆续出现,这才意识到是流感引发的肠胃问题。本以为是板上钉钉的 “应该”,结果却被现实狠狠打脸。生活充满变数,经验只是某个参考。
在充满不确定性且动态变化的当下,是不能陷入在 “应该”的束缚里的。那些固有的反应框架和思维定式,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对于快执行的人,更容易陷入 “应该” 的僵化思维。总觉得事情理应按照计划推进,一旦偏离就焦虑不安,执着于 “不应该这样”,却忘了关注阶段性结果,忘了去探索还有哪些可行的办法。
改变这种思维,首先学会反问来觉察。当脑海中冒出 “事情应该怎样” 的念头时,立刻停下来,反问这个 “应该” 的依据是什么,是主观臆想,还是和目标结果有着清晰逻辑关系;是在纠结做事的正确性,还是在思考事情本身的价值。
其次是接受现实,打破 “应该” 束缚。允许计划外的事情发生,把目光紧紧锁定目标,即便事情未按预设发展,也要基于当前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把思考的能量放在还可以如何行动。
再者,培养 “还能够” 的思维方式,拓宽认知边界。把心态从追求确定性转为拥抱不确定性,把问题当作成长的契机,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主动接触新事物,开阔视野。
当挣脱 “应该” 的束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就来了。就拿使用 AI 来说,以往我只关注结果,而最近接触 DeepSeek,被它解构问题的思维过程深深吸引,一个学习思考方式的绝佳工具啊。去掉 “应该” 的惯性枷锁,用开放灵活的思维探索,能发现更多可能性。
精准提问引领成长协作
最近AI社区里最火的是DeepSeek的讨论,其中热度最高使用技巧,大部分是像其提问的方法方式。AI 时代里,学会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在我们的工作中,提问同样是一项关键能力,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促进团队协作。
工作场景里,不少人也时常会陷入各种思维定式和惯性行为中,产生如预设困难、思维定势、工作流惯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反映在我们的提问方式上,导致提问效果不佳。比如,预设困难的心态可能会让我们在提问前就过度担忧问题是否愚蠢,从而不敢提问;而思维定势则使我们习惯性地按照固定模式提问,难以挖掘到深层次的信息。避免提出低效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 其一,突破思维障碍。克服害怕冲突和预设困难的心理。害怕冲突会使思考焦点偏离问题本身,预设困难则源于内心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从而削弱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增加心理压力。提高自我认同,相信自身观点的价值,同时学习和提升专业素养;改变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以成熟理性的方式处理分歧;调整自我认知,积极拥抱变化,将冲突视为成长机会。
- 其二,培养深度思考能力。跳出逻辑陷阱,关注问题本身,而非仅聚焦于 “我” 和 “问题” 之间的解决路径。当问题动态变化或变量过多时,不能只调整解决路径,对问题本身及解决所需资源进行分析和选择。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提升视角维度,从更高视角定位问题的主要矛盾,避免陷入埋头解决次要矛盾的困境。像高手一样,将观点和客观事实分离,对关键信息保持敏感,做出精准决策。
- 其三,确保问题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明确提问目的,避免模糊不清。在寻求资源支持或了解问题时,详细准确地描述问题场景、已有条件等关键信息,使回答者能快速理解问题,继而能更好地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同时,基于对工作目标和关键要点的清晰认知来提问,避免提出与核心工作无关或偏离重点的问题。
重视提问的技巧,不断提升自己提问的能力。用高质量的问题推动工作进展,用在己身提升启发思考,也让团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就像之前学习到的,提问是思维思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