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这几天看了本书《人生经济学》,讲述人与人之间、时间和空间关系;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和一些例子,分享了可落实于生活里的人生的智慧。此书个人主观很强,但其中有三个段落颇有延展感触,生活如此,工作里亦是如此。

路,要自己走,自修自得,不修就不得。有两个人,一起相约出门拜访名师取经,走了好几天的路,深感辛苦。其中一位感觉自己很疲惫,走不动了,就想停下放弃了。另外一位劝他说,我们的初心是要精进,想想我们这几天都走了这么多路了,虽然坎坷不平,但要继续走,我相信咱们的目标就在不远了。想放弃的人回答说,我是真的不想走了,我还是回去自己修行吧,以后再找些近一些的学习。想继续的人又劝他,不然我尽量帮你,譬如我帮你拿行李,咱们路上辛苦的事我也来做,咱们继续一起走。想放弃的人还在权衡是否答应,想继续的人又说了,但是有几件事我无法帮你做。想放弃的人就问是什么。继续的人说,比如吃饭穿衣、翻山过桥等,路只能你自己走,我无法替你走。想放弃的人一听,犹如当头棒喝,伙伴再支持也是有限的外在,饭要自己吃才不会饿死,路要自己走才能到达,换个视角看,团队管理中亦是如此,管理者要培养的是一群能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自己去解决所有问题,成员要能自己跟随团队成长,有更好的积极性、创造性去解决问题。相信才能坚持,相信者才是同行者。只看眼前会抱怨当下,看向远方的会看到距离目标又前进了多少。前行中,保持初心和坚定的目标,眼前的障碍就回是前行路上的养分了,古人云,择善而固之。相信并能看见正是因为知之并执之。

理解固化思维中的自尊与傲慢,化解假勤劳伪辛苦。工作中,盲目努力的人往往会带着个人奉献情绪化的状态,行为表现上是那种看着像努力的工作但结果的有效价值低,每天花很多时间做很多事,别人不做的事他都会愿意做,很辛苦的事他也可以忍受着不计较去做,总是团队中最忙碌的其中一个,并深深为此精神自足。因为有效价值低所以没有得到正反馈,还会被建议要优化工作方法方式,然后就很容易满腹委屈、心烦不已。人常因固化思维的影响,而进入所谓的自尊心作祟状态,做事特别在意外在反馈,做得好就希望或是为了得到赞美,没得到赞美/表扬就陷入情绪内耗,如果做得不好就会产生自卑心,甚至因为自卑而转为自我清高乃至傲慢的态度,乃至上升到愤恨不公的情绪。因此应时常自省,心智上是否又纠起自尊心了?行为上是否处于固化思维的状态?以保持精进的心态去做事,尽心力去完成,做完后才能心安理得;即使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也会把精力放在复盘前行,而不会心生多余忧恼自我内耗。看果不看因,看看所为的结果,根据结果调整所为,不要只看到自己的行为而忽视了结果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影响着的,与环境适合的人是筛选出来的。书中有则故事,说一师傅带着徒弟出门修行,走在路上时,看到一条绳子,徒弟捡了起来,大家就闻到一股鱼腥味,师傅就问说这条绳子为什么会有鱼腥味,徒弟们说用来绑鱼的所以腥臭难闻;师傅说,绳子本来是绳子,是因为绑鱼了才沾染了鱼腥味。继续往前走又看到一张卷着的厚纸,徒弟又捡了起来,一股檀香味四溢、沁人心脾;师傅又问这纸为什么香,徒弟们就推测可能包裹过檀香;师傅就说,我们会成为什么、带着什么,以及最终与什么人一起,除了自己,所处的环境至关重要,亲近善友,会引导我们向善;若是接近恶友,就容易跟随走向恶的道路。人与人之间,如价值观一致、志向相同,就能做得投入与甘心,扶持前行、同克难;人们因相同的信念走在一起营造了环境,又因为环境而影响了人,从而有了能自我成长的环境,每一次的结果与挑战,每一波的高低潮,也都是环境在筛选人的时机,唯有坚守初心,遵循内心的渴望并坚持走向胜利

感知、恐惧、欲望

以本周的实例,分享下对欲望和感知判断的理解,和上周的收获串联起来。欲望、恐惧、感知三者就是个互相争夺地盘(思维)的竞争者。提升自我的路径上,保持对价值观的鉴定信念,消弭恐惧能量的影响,克制住欲望的发展,为感知判断提供更大能量的发挥空间

欲望、恐惧、感知,三个就像互斥的集合,在争夺我们的思维控制

欲望压制感知判断的典型实例:【敏感信息去处】

因为欲望过于强烈,错误的把欲望当作目标,从而压制了感知判断,进入底层本能执行的方式。欲望和目标两者的差异,在于目标是具备有关键核心与路径,而欲望只有某个臆想结果,如果只有想法而没有路径,也只是欲望,有想法了还要用理智脑去分析与拆解,而不是用本能去盲目努力瞎折腾。如何有更高质量的选择,还在持续迭代中,本周实例里中再一次验证2个确定的必须践行到底的关键

  • 要以用户目标为核心做高质量选择。从己身出发,建立与目标的路径链接。而不是眼里看着他人的成功就试图去拆解与复制,里面的水太深(追风口也不适合己身)。高质量的选择,来源于对目标有关键的拆解,对自己和用户都有清晰的认知,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核心,把当前与目标进行关联并有清晰的阶段路径,能明确的搞清楚我们的取舍(坚持的是什么,能为之放弃什么),每一步都走得有质量
  • 要践行拥抱变化。过去阶段性取得的成就,会在过程中产出稳固、笃定的信息,继而形成确定性的认知(思考、行为模式),很容易变成本能思考行为逻辑,面临新信息时会激活运作一番,匹配的信息留下,不匹配的丢掉,就产生了思维固化行为,导致难以接受新的认知。放掉过往成功的方法与经验会让人恐慌,但坚守则是放弃了活力与进化的可能性,结果只会被竞争所淘汰。行业愈加成熟也愈加内卷,坚守初心,保持空杯,主动拥抱不确定性,以赢得竞争

跳出去看,这些很直白且普世的认知在实例中老是撞墙,知道和做到之间有断层还是执行弱的缘故,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再往深里看,在行进中被原始本能影响,是本能信念不足的缘故,还是得训练己身来让信念更加笃定,保持对实例的思考(周期性反馈)及激发内在动力(不断强化认知,下层到本能思维里),拥抱变化,持续改进

游戏判断维度

上周大佬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提醒:上楼再看,且对“认知”的定义和提高进行了分享。

认知是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认知的高度是看待事物的深浅程度,也就是常说的思考问题的高度、宽度、深度,很多时候被描述为格局,上楼再看,站在10楼和站在1楼上看风景,显然不是一个画面也不是一个概念。不同高度看到的“风景”差异大,得出的结论差异也大,采取的行动也不同,导致的结果差异极大,在低楼层里容易看到表象问题,而上楼再看会有更高维的视野,思维也开阔,也更容易接近本质。

正所谓道理都具备极强的概括和普适性,也延伸分享个关于锻炼游戏判断水平的方法

游戏判断水平,能影响我们对游戏项目的基本判断,包括且不限于发现关键问题,预判风险与机会,及作出相对更好的决策等。提高自己的游戏判断水平,也是从认知三个维度:内部结构、横向对比、历史演变进行。

内部结构:

  • 基础版,可以是游戏主要体验的内容是什么,可以按照人群和游戏进度大概划分归纳;

  • 进阶版,会侧重在游戏系统框架、资源流转、玩法与活动排期等;再进阶的是提炼出不同层次用户对于游戏系统、玩法、资源设计的体验感知(需要有一定的用研基础);

横向对比:

  • 基础版,找到与其他同类的标杆的2、3个游戏都体验下,相比内容和感受的差异
  • 进阶版,则会侧重在于同品类各项目的竞争优势、劣势,且是侧重在用户感知维度,如用户认可/不认可点,各自吸引用户付费和留存的关键分别是什么,不同层次用户的核心体验分别是什么(因为游戏包装千变万化,底层还是用户体验)

历史演变:

  • 基础版,可以是搜索一些同品类不同时期标杆项目的介绍,或是找到资深的品类玩家交流,获取用户层的视角
  • 进阶版,进行该品类赛道的历史高峰作品的特点和用户习惯画像(爽点/痛点)的研究归纳,以及捕捉品类赛道用户当前在玩及接下来可玩的作品特点等(如品类赛道的新品发展迹象)

三个维度的信息的交叉,需要持续性的有目的性的锻炼和积累,所谓积少成多,可以尝试更有目的去玩游戏,随着有效的积累,判断维度也在提高,判断力也相应提升,能让体验游戏时眼里看到的是框架、结构等维度信息,不会被未完善的体验细节所束缚住思维视野。

坦率真诚

这周踩了个业务管理的坑,看到部门小伙伴漏个关键的问题,提醒了他,看到进度慢,自己下场拉着他,过程中批评他时带着情绪,导致这位同学产生额外的不必要的内耗,所幸有信任度,他主动私聊说出我的问题,给给我照了镜子。当时我的行为问题很大,披着成就他人的表层,本质上只是想达成事情,而非帮小伙伴做好目标管理,正向引导其取得结果。就像组队跑步中,发现队友落下了,直接上去拉着/推着跑,过程中还忍不住出现负面情绪外泄等不必要的多余反馈,完全没观察到他可能是身体不适而慢了,或是跑步基础本身有问题等,最终收获的大概率都是伤病以及丢失的信任和团队的裂痕。过程中志斌也提醒过我,尽管是要推进业务的有效聚焦,但也要尊重客观规律,急躁不得。得到的启发,首先,指出小伙伴业务问题是必须的,不告诉他问题的好坏,对他、团队都会是很糟糕的事,也是管理者的失职;其次,身为业务管理者,是个类似“团队瞭望者”的角色,追求团队的成长与强大,而不是彰显个人。基于这两点,面对问题时,保持坦率,再运用科学的沟通方式(如管理七剑里提到的BICC,事实、影响、后果、信息)来沟通最有效果。延伸的思考,保持真诚,从伙伴、团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所以我得时刻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 是为了做好目标管理,还是满足自己的管理私欲
  • 是成就他人,还是着力显示自己
  • 是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还是为了个人目标而踩拉甩

坚信意愿的力量

近几年,我有跑步的习惯,其实在几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能跑跳的人。初中时代体育老师说我扁平足、跟腱短等缺点很多,身体就不适合跑跳类运动;于是从高中到大学乃至到工作多年后,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运动弱者,真的,我就是这么一个对认可的人说的话深信不质疑。

跑步的起因很简单,看到公司里几位大佬在跑步,就想说尝试下看能不能跑超个2、3公里,结果第一次就坚持了3公里多,哇哦,原来...自己以为的不可以只是自己的以为,于是兴奋得天天4、5公里,毫无规划性和科学性只凭着感觉跑着,结果是膝盖受伤了,积液了,被医生一番吐槽,那会儿自我否定蛮严重的。后面因为一个约定,又开始尝试跑起来了,这次学乖了,研究跑姿、配速、心率等,减肥了,身体健康了不少。结果因为一次意外,造成半月板2级损伤,医生看完报告第一句就是问我要不要手术,好在因为手术费蛮贵的而没当场答应下来,医生是我最敬仰的职业,医生的话我是坚信不疑的。我决定远离跑步,于是去贴吧发贴感慨,说自己伤了,要远离跑步了,割舍不下但也要和吧友们再见了。结果吧内大神现身教育了我,说科学训练下,跑个马拉松都不是问题。带着重回跑步的强烈意愿,我开始找资料和练习,从2、3公里恢复开始,到2小时跑了个半马,完成了比以往更好的跑步结果。

想到上面这些,是因为在工作领域里,这两周有位大佬跟我说,你不要把被人给你的定义就当做你以为的事实,你可以跳出去审视,也问你自己的意愿,只要你内心意愿足够强烈,且足够的坚持,就能对你自己产生足够的变化。哇哦,那下真的是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下子,此前浑噩的状态以及生活里的上述经历就像快进的电影那样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是啊,道理都懂,怎么就傻了呢,重要的不是别人告诉我是什么,而是我的意愿是什么,意愿决定心动,行动决定结果,足够强烈的意愿,足以克服任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