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本书《人生经济学》,讲述人与人之间、时间和空间关系;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和一些例子,分享了可落实于生活里的人生的智慧。此书个人主观很强,但其中有三个段落颇有延展感触,生活如此,工作里亦是如此。
路,要自己走,自修自得,不修就不得。有两个人,一起相约出门拜访名师取经,走了好几天的路,深感辛苦。其中一位感觉自己很疲惫,走不动了,就想停下放弃了。另外一位劝他说,我们的初心是要精进,想想我们这几天都走了这么多路了,虽然坎坷不平,但要继续走,我相信咱们的目标就在不远了。想放弃的人回答说,我是真的不想走了,我还是回去自己修行吧,以后再找些近一些的学习。想继续的人又劝他,不然我尽量帮你,譬如我帮你拿行李,咱们路上辛苦的事我也来做,咱们继续一起走。想放弃的人还在权衡是否答应,想继续的人又说了,但是有几件事我无法帮你做。想放弃的人就问是什么。继续的人说,比如吃饭穿衣、翻山过桥等,路只能你自己走,我无法替你走。想放弃的人一听,犹如当头棒喝,伙伴再支持也是有限的外在,饭要自己吃才不会饿死,路要自己走才能到达,换个视角看,团队管理中亦是如此,管理者要培养的是一群能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自己去解决所有问题,成员要能自己跟随团队成长,有更好的积极性、创造性去解决问题。相信才能坚持,相信者才是同行者。只看眼前会抱怨当下,看向远方的会看到距离目标又前进了多少。前行中,保持初心和坚定的目标,眼前的障碍就回是前行路上的养分了,古人云,择善而固之。相信并能看见正是因为知之并执之。
理解固化思维中的自尊与傲慢,化解假勤劳伪辛苦。工作中,盲目努力的人往往会带着个人奉献情绪化的状态,行为表现上是那种看着像努力的工作但结果的有效价值低,每天花很多时间做很多事,别人不做的事他都会愿意做,很辛苦的事他也可以忍受着不计较去做,总是团队中最忙碌的其中一个,并深深为此精神自足。因为有效价值低所以没有得到正反馈,还会被建议要优化工作方法方式,然后就很容易满腹委屈、心烦不已。人常因固化思维的影响,而进入所谓的自尊心作祟状态,做事特别在意外在反馈,做得好就希望或是为了得到赞美,没得到赞美/表扬就陷入情绪内耗,如果做得不好就会产生自卑心,甚至因为自卑而转为自我清高乃至傲慢的态度,乃至上升到愤恨不公的情绪。因此应时常自省,心智上是否又纠起自尊心了?行为上是否处于固化思维的状态?以保持精进的心态去做事,尽心力去完成,做完后才能心安理得;即使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也会把精力放在复盘前行,而不会心生多余忧恼自我内耗。看果不看因,看看所为的结果,根据结果调整所为,不要只看到自己的行为而忽视了结果。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影响着的,与环境适合的人是筛选出来的。书中有则故事,说一师傅带着徒弟出门修行,走在路上时,看到一条绳子,徒弟捡了起来,大家就闻到一股鱼腥味,师傅就问说这条绳子为什么会有鱼腥味,徒弟们说用来绑鱼的所以腥臭难闻;师傅说,绳子本来是绳子,是因为绑鱼了才沾染了鱼腥味。继续往前走又看到一张卷着的厚纸,徒弟又捡了起来,一股檀香味四溢、沁人心脾;师傅又问这纸为什么香,徒弟们就推测可能包裹过檀香;师傅就说,我们会成为什么、带着什么,以及最终与什么人一起,除了自己,所处的环境至关重要,亲近善友,会引导我们向善;若是接近恶友,就容易跟随走向恶的道路。人与人之间,如价值观一致、志向相同,就能做得投入与甘心,扶持前行、同克难;人们因相同的信念走在一起营造了环境,又因为环境而影响了人,从而有了能自我成长的环境,每一次的结果与挑战,每一波的高低潮,也都是环境在筛选人的时机,唯有坚守初心,遵循内心的渴望并坚持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