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收到的"礼物",是撕掉完美主义包装,革新自我。这个礼物很早也收到过,当时认知没跟上所以理解不对,直接下到行为的自我调整,撞墙+困惑,然后就被自己打趴下了,回去了(固化方胜利了)。同样的信息,在学习和观察双重加持下,再通过他人映射到自我,有新的收获,有新感觉了,笔记起来。
之前在理解上存在关键的逻辑错误,简单的把完美主义和行为动作等同化。看似有些思考,实则是一种浅层直觉反映。完美主义是个名词,映射到认知和行为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姑且按照我理解的定义来说,完美主义形式是一种认知态度,追求完美主义是一种行为过程。完美主义形式的认知态度会带来诸多弊端,而追求完美主义的行为过程的总体是收益大的,前者是想、要,后者是做、行。之前把两者混搭理解,就产生了本该调整认知状态,变成去调整行为过程,导致的是行为产生障碍,对结果的渴求降低自我内耗剧增(比如明明对某个事物不认可,但是错误的理解为自己在走完美主义形式,然后给自己的行为喊停,但内心对此的追求又没停止,于是自我内耗),继而错误的演绎出不能不完美主义的认知错误。
另一个认知收益是来自于要对小伙伴进行辅导而对人的行为状态进行辨识时,分析小伙伴的状态根源时收到的,典型的通过他人照镜子的形式(我们眼中的他人,是自己最好的镜子)。定计划提目标那是很有气魄也很有想法,对目标有着完美的追求和渴求,也表现出强烈的达成目标的动机,实则在过程中往往让事掉地上,即出现实际与目标老是有差距,一种愚昧状态的盲目努力的行为,再换到侧向看,是一种虚假完美主义认知作祟,两个典型轨迹:
- 选择当下视野内力所能及的做好 >(远大于)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
- 害怕错误 -> 追求正确 -> 完美目标-> 虚假完美主义
看似完美主义,实则在追求减少避免犯错而已 ,表现上是(外)追求完美 > (内)避免指责、羞愧、规避错误。而行为上,最常见的是拖延、容错差、抵触负面意见等思维固化的状态。
结合小伙伴的和自我的剖析,完美主义形式是人的几个特征中产生的,其一是对失败有恐惧(把失败或是没达到目标,看作是对自己的价值判断证据,害怕失败从而演变成事事追求完美);其二是二元思维陷阱(思维认知极端,非黑即白,要么成要么败,缺乏中间态认知),其三是安全感缺乏(把安全性建立在外部认可上而非自我认可)。综合来看也有几个典型的衍生行为
- 知道问题,就能解决问题。一种典型的完美主义形式衍生行为,主要有2类极端。其一认为结果未达是因为问题面不足(虚假主义),从而大量去寻求问题的广度,试图解决所有问题来达成目标,往往导致能量涣散而事倍功半。其二是面对问题时认为问题关键的明确=就能达成,看似乐观自信实则是自我茫然,只重视问题本身,而缺乏对解决问题的规划,是个认知坑,往往走向实际低于目标的情况。修订策略上,审视自己对失败的恐惧(是否以往的失败的错误感受拉高了这类完美主义形式)。接受认可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把他当作对自我的一种证明。(我自己最常出现的是第一种,害怕失败而又抓不到关键,采用题海战术的形式;很多外部公司的上层决策也是类似,比如早几年各种类型的项目都去尝试下的发行/研发同行,撒石头过河很坑的)
- 知道目标,能达成目标。第二类衍生行为,过于追求目标的确定性(外求的显性表现)。认为目标确定就可以达到,忽视了过程变量往往是取得目标的大的障碍。修订策略上,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问题,可以求助高维认知来扩展,不要固化认知成把错误和灾难混为一谈,过度看重目标确定性的重要性,忽略了达成目标中的路径也是关键因素。
- 过于理想而不是面对真实。生活工作里这类常见。比如减肥,失败者往往是目标太过高远而丧失行动,比如学习的习惯,如果总想着学习了马上更有巨大的改变改善,也往往最终离开学习。(最近在拟定22二阶登录比的目标,也是个典型例子,拿业内标准来当目标,但因为项目的特殊性应该有更适合的阶梯目标),完美主义带来的不合理的标准会是一种设限。修订策略上,接受当下的局限性,聚焦在不断进步而不是渴求完美。
- 有理想没有起点和路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自我认知,起点模糊,反而因为有理想导致产生很大的认知偏差(这个在3、4月份那会儿,产品岗位想要什么人时就踩过坑,要得太理想了,没去真正看到真实的关键的所在,导致理想飘在天上而无法落地)。修订策略上,重要的是起点和路径,方向大致正确就搞,专注寻找意义,落在行动上的追求而不是形式上的追求(当时经过志斌提醒,调整了需求,很快就有人选)。
工作生活中,完美主义陷阱中,大部分是缺乏对事物真正的关键的理解,没抓到核心而又对结果有渴求,继而产生的试图以面带点的方式达成。这种情况老产生内耗,原因是欲望与行动的差距所带来的,关键因素还是只有欲望缺乏关键目标,导致行动缺乏路径。当产生时不要躲掉(虽然科学家证明说内耗是人脑产生的,如果不关注则因为没有能量就会消除内耗,但不关注不等于跳过躲避,而是不去耗它),对付的方法跳出来审视欲望的关键点所在,找到关键点所在(接受不完美,允许灰度而不是二元思维),行动路径会相对清晰,有对象和路径,内耗少,能量涣散小,也能更聚焦使用。
写到这里,不禁感慨自己的学习是被动的,从他人照镜子,不擅长自我剖析;要是之前会以为是技能问题,现在明白了还是内心里的自我模糊状态,来源于对自我的不认可(缺乏安全感+二元思维),还没能自我革新;虽然它是个会成长的心魔,导致诸多问题出现,但有一个修一个,坚持持成长来抵抗心魔,并且应该不只靠自己瞎琢磨,要借力借势,找回向他人请教、学习的状态,克服心魔,开放自我,相信自己。放下追求完美的包装,接受真实的自我先,化为促进自我补全的源动力。就像当下的学习方式,还没能把自己训练到能直接到深层次思考来从底层改造自我认知。至少先训练自己能以输出的形式让知识走了一圈内化(输出->倒逼整理复盘->倒逼周期学习);能以对行为的分析来感知内化的程度(行为->结果->迭代行为),以两个循环圈层(知道和做),调整认知避免固化。先跑起来,跑顺了应该就能有飞轮效应,形成更好的认知迭代方式以保持学习,学习这种事,还是先动起来,变动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