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镜子

这周的绩效面谈收到的反馈,以及近期一些离职同学的交流,让我想起很早以前老板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你管理的人就是你的镜子,你有什么,他们就有什么”。以前不理解,以为是说要把自己的能力复制出去,当下理解的是在提醒我通过他人照自己。

  • 镜子1,能量的聚焦VS涣散。“效率是正确的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这句话是最大的收获之一,也是从镜子里照到的最需要自己也改变的关键。很长一段时间,或是说当下的我的默认选项中,都是走在效率这条路径的,追求的是如何正确的做事,这是长期的乐于做事而养成的惯性;在我切换角色观察部门成员时也看到,当我要引导帮助他们时特别感慨,镜像效果太有冲击力;选择大于努力,面临问题时/选择时,不要停留在行动、能力的层级,而是往信念和之上的层级视野去查看和选择。落回管理角色,管理者得能量是珍贵,不能涣散,践行管理效能是得把管理能量,投入给合适的合格人
  • 镜子2,关系维系VS目标要求。把近些年的管理过的离开的同学盘了下,有个规律现象。那些在职时我在管理上通过正向肯定影响,通过关系和睦融洽影响的,离开时还各种不舍,但过后几乎没啥联系,或是交流时应付敷衍化,可以说在职时关系多好,离开后关系多冷。而在共事合作过程中,有被给压力,被高要求过的同学,因接受不了选择离开,离开时会有些情绪在其中,但长期来看,联系最多的反而是这些同学,近些年时常有联系和讨论,从他们那边得到得也是偏正向的反馈收获。前几年觉得是人心问题,当下才觉得这面镜子很有启发,管理者以成就他人为己任,人家工作是为了成长,给与要求的时候,短期内痛苦,长期会有所回味,靠关系维系也只是一时,而帮助拿到目标才会是久远,筛选人也是在帮助对方做更好的职业规划,让双方都有更好的选择,而长久来看是很对的
  • 镜子3,技能训练VS思维的探讨。每个成年人都有一套认知系统,由上层的技能、方法论等应用逻辑和下层的思维模式、信念与价值观等认知构成。过往会是在技能上努力,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形成各种SOP等,久了经验主义明显,固化也明显,转而会产生寻求确定性,也是通过观察他人照了镜子,发现问题关键是在于支撑运转上层应用的下层系统效能太低。通过实践会发现,下层思维调整了,会让上层应用变得很灵活,具备成长思维后,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是一些存在的缺陷,搞定它就是了。这个镜子给我的启发是,关注冰山下的特征之外,也要先从思维上去影响,能被影响的就一起,不能的就送走离开
  • 镜子4,管事VS管人,把时间往前拨动几年,上一轮那个做管理时的我,角色思维还处于专业角色而不是真的进入管理角色,会有些典型的管理踩坑行为,如:

    • 因为部门同学的解题方法较为笨拙低效,忍不住干预了(让猴子跳到身上);应该是忍住自己的手,给予引导,鼓励其继续优化
    • 遇到问题了先找责任而不是带着同学一起探讨更有效的解决方法(管理者的“提要求”很容易行动上用力偏离而歪成这个行为);应该是引导多研究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避免问题重复
    • 因为有个当前解决问题方法很效率,拟定成流程并要求部门同学遵照执行但没有进行授权迭代(把人当效率工具);传授思路而不是方法论,相互交流学习
    • 部门同学带着问题请教时,习惯性给与解题思路/方法(先事后人);应该是引导探讨对方找寻其他的解题思路方法,分享自己探索未知的思路共同进步

  • 镜子5,回到现在的管理角色的切换,老话说得有理,屁股过去了,脑袋也要紧跟过去。

    • 身份切换,管理者是培养初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自己扑上去解决问题。
    • 关注点切换,先人后事;即便特殊情况下需要先事后人,那也只是特殊周期并行阶段,永远都是先人后事
    • 技能切换,纯业务技术领域(搞定事)--> 技术、人际、概念(能搞定事、搞定人、搞定趋势方向)
    • 追求切换,从追求个人成长与结果 --> 承担责任和拿成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把以往的那个不好的自己放在那边就好,用新的自己保持前行。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立体空间里不是直线速度最快,在正确的环境里得到的趋势加速度才是最快的方式,坚持往正确的大方向前行,保持学习,坚持长期主义,相信相信的力量,以大趋势为加速度成就自己成就团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