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障前行

这周是在和自己打架来着,一个是过去的自己,一个是往后的自己;过去的那个处于一种自证状态,老想着用一些东西证明自己,而往后的那个则在与之对抗,每次过去的念头出现,就被往后的那个压下去。这种状态具象来说是叫自我调整,从中收获蛮多的,比如下面这个自我成长循环障碍的笔记。

其一,象限障碍。说到这个就惭愧,老状况了,但今时与往日不同,在最近的业务实例中撞墙而感受清晰和强烈。视野下层的底层问题在于象限的局限性。象限是自我的角色身份认知与具象事物结合的范围。把自己定位在什么层次那么行为和动力也就会落在那个层次之中,就像NLP层次里所说明地,上层决定下层,而下层只能影响上层。此前被提醒要清晰的定位自我角色,是一个突破象限束缚的提醒,可惜那会儿纯想和琢磨了,没往下落到和具体事物进行统合,去延展象限。所以丢了上层的认知后,没能跳出去看,再怎么折腾也还是在原来的束缚中。比如道友的联动就很典型,一直都处于产品象限而已,就产生了对相关行为焦点的模糊,尽管有头尾的目标,但在过程中和追结果上就明显会看到各种关键信息的缺失,以及缺少对中间态的衡量判断。这还是从他人看到了显著的差异才知悉,否则还是糊的,且认为做了不少且做得不错,但这些就也只是在自我象限里而已,这结果再怎么样也是被原有的象限束缚着,没有足够广度的覆盖,以及缺乏作为发动机该有的视野,就导致了整体的运转是不顺畅的。回想起来,公司从一开始就鼓励超越象限的视野,就像要具备产品观的程序,和市场导向的美术,也都是在引导超越象限去思考和行动。

其二,行动障碍。拿到真结果需要的三个关键是什么呢,是闭环的逻辑+有分解的目标+复盘。也就是为什么、阶段做到什么、下次怎么做得更好,这三个问题。首先是事物的底层逻辑,每项事物的逻辑很关键,是在行动中做选择和判断的核心,也是整个行动的主轴。每件事的“为什么”搞清楚,比琢磨怎么提升效率来得更重要。有些事熟了或是有了既定的流程,就一直跑着了,迭代的焦点也是在怎么提升和优化,就一直没重新琢磨下为什么这件事会存在、这件事是为什么,这种情况的额外消耗非常大。最近我被问一些既定的事物是为什么时才去关注到该事物的原始逻辑,然后发现有的其存在的条件因素已经不具备而事情还是在跑着,既然是个在运转的流程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耗,当缺乏对行动的逻辑进行思考、拆分时,往往面对既有循环的流程时,很容易就被带着走也不自觉的进入循环状态,就像拉磨的骡子似的,做得再多也就那些。打通行动障碍的第二点是对目标有足够的分解,这意味着行动中的颗粒度。我们无法在一开始就保证事情肯定按照预期的发展,但要对目标进行足够的分解,才能在前进中能够不断地修订行动与结果,走出拿到结果的那条路径。反之则很容易在起步阶段就选择了放弃。目标的分解在产品象限里是常态,但离开熟悉的象限后很容易糊掉,这周典型的个例子是道友的联动买量,如果是之前,在看到首日的效果不好后会跟着判断是不吸量,但最近学习一些新经验后,就不会直接下判断,而是也想到说是不是素材方面还有机会迭代,找找跟目标有关的各个维度的原因,目标的足够分解提升行动的精准度而不是把行动和目标糊在一起。第三是有价值的复盘,搞通了事物底层逻辑,以及对目标有足够的分解,那复盘能更有价值,但这里最关键的还是前两步。

过往的象限视野局限性,以及行动障碍,让人处于愚昧之巅的状态,尽管已有意识要突破但总缺少前行的路径,也谈不上有效动作,来来回回兜圈,那是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但最近这段时间,有一些具象的从知道往下到逻辑的那个环节,是在对过往认知的挑战,但也从中夯实了做事的一些逻辑和路径。如果没有之前的思维训练,意识到人的自我与非我状态的差异,估计会被情绪所控制,但有了那个看自己的窗口,相对就能在过程中校正既有认知带来的思想陷阱。更能果断地放掉过去那些熟悉的但也是束缚着的,以新的自己去经历去调整视野,才真的是在把那杯水倒空。

周记0421

这周收到个礼物,关于我的思考模式的提醒,向下的惯性很强,是影响我在关键决策上的选择和判断力的主要障碍。这周是有个新鲜实例,老项目的新版要突破对头条安卓用户的承接,在首个调整发布后,看到TAP的数据变化,我就在推进用头条安卓的用户进行版本测试和迭代,当时的逻辑是担心过于又陷入在基于TAP用户行为反馈迭代的束缚上而采取了在行动上的激进选择(当时没意识到),后面经过大佬们的纠偏,才意识到又是在行动上的积极去替代思考上的懒惰。自我复盘了下,从底层逻辑上想,无论是TAP还是头条的用户,都是游戏用户,游戏本身是卡牌,从卡牌用户的底层游戏诉求出发进行迭代,才是符合逻辑性的,因为往下落会有很多的具体的内容选择和判断,需要这一个主轴来做校准,如果只是单纯基于某些圈层用户的具象行为去做判断,则会踩入另一个坑(适配了这边又挑战了另一边)。但同样的预期和出发点,我当时的首选是用外部行动去验证和迭代,看似敏捷实则是一种思考上的偷懒(把选择和判断交给了测试数据),可能行动会带来一些具象的参考因素,但本质上的问题并不会因为这些因素变量而产生变化。

这个障碍也是我寻求突破的另一个挑战所在,产品运用工作的本身非常需要前置的分析判断,如何更前置更准,是这个岗位价值差异所在。自己跟进在研项目时会出现一种不定态的情况,比如在探讨游戏时会达成一致,一转身或是稍微过段时间就出现判断变了,最近回想了一些实例,当下能看到的是,这个行为的原因和上面实例很像,都是因为过于关注下层而缺少对上层、本质的思考所产生的,在前置沟通时因为在探讨下层的信息或是细节的行为没有启动思考,而在过后才启动的思考把之前的信息推翻。这个惯性之前大佬提醒过我,按照黄金圈法则来说,太习惯于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缺少从为什么出发、想清楚再做的思维习惯。总落在在解决当下所见到的具体问题,少了跳出问题本身去看目标真正的关键路径所在(上周学习到的,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尝试用客观视角做一些找错和纠错的笔记。先找错,有两个障碍所在,其一,这种行为惯性,表层是来源于思维惯性,因为过往习惯于面对问题总优先去思考怎么解决,特别是自己怎么解决。最近搜索了些资料,换个维度看这种惯性有个障碍是缺乏对他人的正确识别和认知的习惯,是人际障碍之一,人际障碍是从专业走向管理角色的挑战很多在这里踩坑(管理三个技能:技术、概念、人际)。其二,是情绪障碍,每个人 天然都带着情绪在思考和判断的,大部分人拒挑战与否定会激发自我情绪,从而压制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对应的纠错,主要是自我的持续复盘和训练,从事中复盘,训练自我的客观视角;在过程中训练对人的识别力,眼里有他人、有自己;在学习中拉伸认知补充客观的维度,训练对自我的情绪识别(这个最重要了,认识自己才是改变的开始)。如果当下来说,我以为有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实际上还是不清楚的。

今晚制作人主持的老项目的新版首周调整讨论会结束后,映射了下自我的角色代入的对比差异,深刻的实例感受到选择和判断上的维度差异。在版本调优的预期和关键问题的选择上,自己之前处于是都想要的状态(过多投注在怎么满足现有用户的同时又能达到预期的维度中),从而在跟进版本和相关的探讨中,所有的关注点和反馈都会落在执行层上,做越多则越走向兼容的选择。而今天的探讨是在选择只要什么以及讨论其对应的逻辑。明显的对比差异是在选择和判断上,会更聚焦在定位用户的核心问题以及问题的选择与权重,今天在这部分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最多。这里面的核心是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做减法和聚焦核心两个关键要素(清明保持较好的信息克制以及对讨论内容的干预),且在选择上有结合对时间、团队产能的综合考量。相比之下不只是单纯聚焦在事本身的选择和探讨,是当下的综合了人、事、时间的维度做出了选择和判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我们就先做到最核心的第一步,有那个一才有后面的二三四。相比之下我的障碍是总想要全兼顾,缺乏管理自己接受已知的缺陷。即便有在行动中迭代习惯,但是就总处在战术层的迭代而已,而不是能到战略层范围,现在行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信息透明,拼的是有限的资源的高效能组织和运用,知道已不重要,选择和判断才是拿到结果的核心。而真正能思考到那个“一”,是我需要迭代和突破、修炼自我的关键所在。

突破思考迷障

这几天在琢磨,什么才是思考。因为这是拿结果的大障碍、是执行力差的关键所在。

先说当下的结论。虚假思考的问题在于,错误理解为解决问题等于达成目标。过于投注在过程中问题的原因归因,没有认知/无警醒到问题只是目标结果过程中的行动产物,没有认知到面对问题的关键逻辑是迭代行动以及对行动结果的再思考。目标及关键路径一直在那边,不能因为行动过程产生的问题就把行动的焦点变成解决问题。

距个当下典型的对问题信息的规整而非有效真思考的例子。比如游戏问题的诊断,其常用的是坐标定位的形式,即分析对象、时间/阶段、问题三者的分层与组合(什么层次的用户在什么阶段遇到了什么的问题)。这种坐标法的方式是用来快速定位问题所在是有效方法,正常递进是要去关注问题与目标的差距以及对应行动的迭代。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因为思考维度的缺乏,落入以为明确问题的所在、搞懂问题的核心原因,就能对问题有效处理的错误认知;行为与焦点会出现投注到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是描述过程现象,而本该出现的问题对应行动的迭代往往变成次要或是模糊掉。这里的误区是以为找到原因就能搞定问题,陷入在对问题原因的极度归因从而把焦点过于投注在解决看到的问题。实际上即便把问题搞定了,也只是修复了过往某些行动的结果而已,但拿到目标的关键是多个行动的综合呈现,基于解决眼前问题的错误的选择也就丢了拿到结果的执行力。

目标、计划、检查、沟通,执行力四要素。而缺乏真思考所带来的执行力不足的核心关键是未定选择(产生模糊目标)。连带着计划、检查和过程中的沟通都跟着出现各种问题。一度认为可能是还不够努力、努力方向不对、或是能力有明显的缺口,但这些都还是浅层的维度不是核心原因。以为目标是明确的而实际上是模糊的,不是那个大目标,而是阶段目标的模糊。大目标既定了,往下的步骤,以及中间的变化都会有各种可能性的选择,而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没有做出清晰的明确的选择,过于从自我的视角(或是以为是客观实际还是自我的视角)出发,因众多的可能性而出现了大量的想法,缺乏从客观视角的观察审视,就开始调用了潜意识里的本能逻辑,出现了理想化的选择,什么都想要、都要最优解,然后就会从眼前的问题开始下手,这种行为逻辑就是这样。多重选择困惑就会想得多而行动少、盲目行动多有效思考少。简而言之,面对挑战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思考逻辑而糊掉了行动目标。

有效思考的逻辑,从上往下的层次与行动逻辑,会是这样的:拿结果的核心思考要有2个核心要素:人与事。对人需要有去分析和预判,根据对象特征做好补位、赋能、支持等动作;对事则要有明确选择,要事第一,小阶段达成。再递进一层,拿到结果的2个关键点:要有拿结果的关键角色的特征识别,以及要有对拿结果的事项关键的权重排序。前者是过程行动的资源投注焦点,后者是对事本身的关键决策,这里面需要2个关键视角点:以终为始(先定目标后有行动)和客观视角(剥离自我的本能、原生和情绪,从事的前后审视)。而审视思维的逻辑链条,是对人/事的溯源与推导(持续追问,往问题的根源追问以及往问题的发展追问)。

执行力差,在于没有效思考,从而容易着眼于当下的问题,扭曲了本该有的行动目标。产生把问题的原因错误的归因到会是拿到目标的关键(为解决问题而产生方向走偏)。实际上问题只是拿到目标过程中的某些行动中产生的障碍/状况,分析原因是要修订迭代行动而不是把行动目标变成解决问题。拿到目标的关键一直在那边没变过,不要因为过程中的问题而拘在解决问题,是要盯着目标迭代行动拿到目标结果。

自检与抉择

这几天回味了下这周的收获,有和之前的一些碎片认知有了一些新的链接(有那种多开了摄像机位的感觉)。这周的收获的信息量蛮大的,依然需要持续的思考和与实际行为的链接来内化,先笔记下其中2个打到当下我的认知障碍的收获。

第一个,每个人都需要DEBUG模式来能更好的校准自我,自我身份与人的发展层级就是很好的思维DEBUG模式。时至当下才勉强把NLP思维层级里上三层里的身份和行动上向内求进行了初步链接。看到自我蛮原生态的,之前对内求的理解和行为是在下三层瞎忙了,总驱使着自己在固化的认知范围内做各种积极的行为努力,尽管随之产生自我的反馈、认知的迭代,但对自我之外的结果影响微乎其微,简单的说,有学习的行为,但除了知道很多信息能讲一讲之外,自我的行为没啥显著变化,还是在跑自己的本能程序。这种行为模式主要还是来自于早期阶段的习惯,在起步阶段相对空白或是起点不高的时候,相对容易用积极的行为努力获得一定阶段的的成长以及解决一些浅层问题,从而出现了思考和行动不匹配的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换个角度说是缺乏有逻辑支持的自检程序,黄金圈法则(先搞清楚为什么)+底层逻辑(关注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内在规律)+思考的发展层级(脱离我执,从客观本质观察),是当下串起自我校准模式的关键元信息。这里主要是这周收获到的关于人思考发展层级,让这个DEBUG模式能有逻辑可依,再往下思索有了脉络。举个例子,思维运转模式上,得从“目的预期->行动”这种直接执行的模式,切换到“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我在做什么”这种有DEBUG的模式。连接到管理模式上自检,我长期的障碍就是处于无人驾驶的指令模式太久了,本身岗位的业务面广,变量多,“为什么”才是核心,“做什么”和“怎么做”是灵活的,但在无人驾驶模式下会出现焦点相反(缺乏中断自检模式就老是一直处于在琢磨“做什么”和“怎么做”)。相比直接执行出最终结果,能在过程中不断针对和修复“代码”中的错误,不断调试优化执行流程和追踪执行过程,从而让运算效能最大化才是更科学,也是更有杠杆效果的选择。这样才真的能带出高兼容性的队伍,不因外部变化而干扰最终运算结果。而不是那种凑巧某次能跑出结果,但当加了一些变化后就跑瞎了的不可维护的“代码”。重要的不是自检动作,是自检中关键的断点设置和检查修改。

第二个,是关于选择和判断的底层逻辑理解。要学会客观的视野审视,从尊重当下的基本现实和客观规律出发。这是自检了下影响选择和判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过往总以为只有情绪上头了人才失去感知力,而事实上情绪的干扰无所不在,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把焦点放在感受上而不是客观结果上,这种从自我视角发出的信号很本能,选择和判断要么基于目标的节奏(束缚于未来理想),要么基于过往经验(束缚于过往痕迹),前者过于把理想当做现实,后者过于把过往当做未来。产生了那种脑里总是出现看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应出现的理想状态,持续批判着自己看到的过往,不断沉迷在完美求解的过程。这种持续扫描和校准目标的思维模式不是错的,它在做规划或解问题上是有可行性的,但它的伴生问题总是前后左右做了各种思索,也不由自主的产生那种知道了等于能做到的认知错觉,但是却没有关注当下基本的现实从而做出一些极端的判断。往往一遍又一遍的坚持认为达成目标拿到结果的路径是完美的、清晰的,却忽视了自身即当下的所处,这种从自身外的事务中寻求解法就是自我情绪的具象化。情绪,是干扰选择和判断的最大障碍,也是产生寄希望于、沉迷于“外物”的那种障碍,它的干扰是知行不一致的最大障碍:知道了一些皮毛就开始想太多,想多了就动不了。应该培养和锻炼一个新的习惯,能控制住自己的想法感受。这周务虚会里人的思考层级发展,从本能、原生的小我,到脱离我的客观,再到大我,也是遵循事物的本质在说明思考层级的发展规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有句话的角度相似: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离开小我,产生积极行动的解法是从自我的虚妄里走出,抛离我执,回到从基本现实出发,实事求是。

很早以前记得,热爱+努力+坚持,是能走向更高获胜概率的关键,拥有热爱的事物本身就是很幸运也是幸福的状态。以前觉得努力就是积极行动,坚持就是坚持努力。现在来看,努力是要在对的方向和方式上的积极行动,而坚持并非坚持努力而已,是自我革新的那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