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考迷障

这几天在琢磨,什么才是思考。因为这是拿结果的大障碍、是执行力差的关键所在。

先说当下的结论。虚假思考的问题在于,错误理解为解决问题等于达成目标。过于投注在过程中问题的原因归因,没有认知/无警醒到问题只是目标结果过程中的行动产物,没有认知到面对问题的关键逻辑是迭代行动以及对行动结果的再思考。目标及关键路径一直在那边,不能因为行动过程产生的问题就把行动的焦点变成解决问题。

距个当下典型的对问题信息的规整而非有效真思考的例子。比如游戏问题的诊断,其常用的是坐标定位的形式,即分析对象、时间/阶段、问题三者的分层与组合(什么层次的用户在什么阶段遇到了什么的问题)。这种坐标法的方式是用来快速定位问题所在是有效方法,正常递进是要去关注问题与目标的差距以及对应行动的迭代。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因为思考维度的缺乏,落入以为明确问题的所在、搞懂问题的核心原因,就能对问题有效处理的错误认知;行为与焦点会出现投注到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是描述过程现象,而本该出现的问题对应行动的迭代往往变成次要或是模糊掉。这里的误区是以为找到原因就能搞定问题,陷入在对问题原因的极度归因从而把焦点过于投注在解决看到的问题。实际上即便把问题搞定了,也只是修复了过往某些行动的结果而已,但拿到目标的关键是多个行动的综合呈现,基于解决眼前问题的错误的选择也就丢了拿到结果的执行力。

目标、计划、检查、沟通,执行力四要素。而缺乏真思考所带来的执行力不足的核心关键是未定选择(产生模糊目标)。连带着计划、检查和过程中的沟通都跟着出现各种问题。一度认为可能是还不够努力、努力方向不对、或是能力有明显的缺口,但这些都还是浅层的维度不是核心原因。以为目标是明确的而实际上是模糊的,不是那个大目标,而是阶段目标的模糊。大目标既定了,往下的步骤,以及中间的变化都会有各种可能性的选择,而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没有做出清晰的明确的选择,过于从自我的视角(或是以为是客观实际还是自我的视角)出发,因众多的可能性而出现了大量的想法,缺乏从客观视角的观察审视,就开始调用了潜意识里的本能逻辑,出现了理想化的选择,什么都想要、都要最优解,然后就会从眼前的问题开始下手,这种行为逻辑就是这样。多重选择困惑就会想得多而行动少、盲目行动多有效思考少。简而言之,面对挑战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思考逻辑而糊掉了行动目标。

有效思考的逻辑,从上往下的层次与行动逻辑,会是这样的:拿结果的核心思考要有2个核心要素:人与事。对人需要有去分析和预判,根据对象特征做好补位、赋能、支持等动作;对事则要有明确选择,要事第一,小阶段达成。再递进一层,拿到结果的2个关键点:要有拿结果的关键角色的特征识别,以及要有对拿结果的事项关键的权重排序。前者是过程行动的资源投注焦点,后者是对事本身的关键决策,这里面需要2个关键视角点:以终为始(先定目标后有行动)和客观视角(剥离自我的本能、原生和情绪,从事的前后审视)。而审视思维的逻辑链条,是对人/事的溯源与推导(持续追问,往问题的根源追问以及往问题的发展追问)。

执行力差,在于没有效思考,从而容易着眼于当下的问题,扭曲了本该有的行动目标。产生把问题的原因错误的归因到会是拿到目标的关键(为解决问题而产生方向走偏)。实际上问题只是拿到目标过程中的某些行动中产生的障碍/状况,分析原因是要修订迭代行动而不是把行动目标变成解决问题。拿到目标的关键一直在那边没变过,不要因为过程中的问题而拘在解决问题,是要盯着目标迭代行动拿到目标结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