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检与抉择

这几天回味了下这周的收获,有和之前的一些碎片认知有了一些新的链接(有那种多开了摄像机位的感觉)。这周的收获的信息量蛮大的,依然需要持续的思考和与实际行为的链接来内化,先笔记下其中2个打到当下我的认知障碍的收获。

第一个,每个人都需要DEBUG模式来能更好的校准自我,自我身份与人的发展层级就是很好的思维DEBUG模式。时至当下才勉强把NLP思维层级里上三层里的身份和行动上向内求进行了初步链接。看到自我蛮原生态的,之前对内求的理解和行为是在下三层瞎忙了,总驱使着自己在固化的认知范围内做各种积极的行为努力,尽管随之产生自我的反馈、认知的迭代,但对自我之外的结果影响微乎其微,简单的说,有学习的行为,但除了知道很多信息能讲一讲之外,自我的行为没啥显著变化,还是在跑自己的本能程序。这种行为模式主要还是来自于早期阶段的习惯,在起步阶段相对空白或是起点不高的时候,相对容易用积极的行为努力获得一定阶段的的成长以及解决一些浅层问题,从而出现了思考和行动不匹配的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换个角度说是缺乏有逻辑支持的自检程序,黄金圈法则(先搞清楚为什么)+底层逻辑(关注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内在规律)+思考的发展层级(脱离我执,从客观本质观察),是当下串起自我校准模式的关键元信息。这里主要是这周收获到的关于人思考发展层级,让这个DEBUG模式能有逻辑可依,再往下思索有了脉络。举个例子,思维运转模式上,得从“目的预期->行动”这种直接执行的模式,切换到“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我在做什么”这种有DEBUG的模式。连接到管理模式上自检,我长期的障碍就是处于无人驾驶的指令模式太久了,本身岗位的业务面广,变量多,“为什么”才是核心,“做什么”和“怎么做”是灵活的,但在无人驾驶模式下会出现焦点相反(缺乏中断自检模式就老是一直处于在琢磨“做什么”和“怎么做”)。相比直接执行出最终结果,能在过程中不断针对和修复“代码”中的错误,不断调试优化执行流程和追踪执行过程,从而让运算效能最大化才是更科学,也是更有杠杆效果的选择。这样才真的能带出高兼容性的队伍,不因外部变化而干扰最终运算结果。而不是那种凑巧某次能跑出结果,但当加了一些变化后就跑瞎了的不可维护的“代码”。重要的不是自检动作,是自检中关键的断点设置和检查修改。

第二个,是关于选择和判断的底层逻辑理解。要学会客观的视野审视,从尊重当下的基本现实和客观规律出发。这是自检了下影响选择和判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过往总以为只有情绪上头了人才失去感知力,而事实上情绪的干扰无所不在,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把焦点放在感受上而不是客观结果上,这种从自我视角发出的信号很本能,选择和判断要么基于目标的节奏(束缚于未来理想),要么基于过往经验(束缚于过往痕迹),前者过于把理想当做现实,后者过于把过往当做未来。产生了那种脑里总是出现看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应出现的理想状态,持续批判着自己看到的过往,不断沉迷在完美求解的过程。这种持续扫描和校准目标的思维模式不是错的,它在做规划或解问题上是有可行性的,但它的伴生问题总是前后左右做了各种思索,也不由自主的产生那种知道了等于能做到的认知错觉,但是却没有关注当下基本的现实从而做出一些极端的判断。往往一遍又一遍的坚持认为达成目标拿到结果的路径是完美的、清晰的,却忽视了自身即当下的所处,这种从自身外的事务中寻求解法就是自我情绪的具象化。情绪,是干扰选择和判断的最大障碍,也是产生寄希望于、沉迷于“外物”的那种障碍,它的干扰是知行不一致的最大障碍:知道了一些皮毛就开始想太多,想多了就动不了。应该培养和锻炼一个新的习惯,能控制住自己的想法感受。这周务虚会里人的思考层级发展,从本能、原生的小我,到脱离我的客观,再到大我,也是遵循事物的本质在说明思考层级的发展规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有句话的角度相似: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离开小我,产生积极行动的解法是从自我的虚妄里走出,抛离我执,回到从基本现实出发,实事求是。

很早以前记得,热爱+努力+坚持,是能走向更高获胜概率的关键,拥有热爱的事物本身就是很幸运也是幸福的状态。以前觉得努力就是积极行动,坚持就是坚持努力。现在来看,努力是要在对的方向和方式上的积极行动,而坚持并非坚持努力而已,是自我革新的那份坚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