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韧性的心力支撑

分享下最近关于坚持与韧性的观察所得

面对挑战困境时,要抵抗陷入迷茫和困境之地,坚持所求与保持韧性,会需要有两套组合,一个是极强的脱敏和屏蔽机制,一个是特殊的偏执狂般的心力,前者让我们能从信息海洋里坚定与坚持,后者是来激励积极主动前行,坚定追求既定目标的品质。

心力,我理解它是种内在的力量,源于人的内心深处,是对所从事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有强大的心力,能够在挫折面前不怂,在困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压力之下依然坚定前行。所以积极主动是偏执心力的重要表现,主动去创造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降临。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执狂的心力不是一蹴而就,是在不断地培养和锻炼中成就,这种强大的内在力量,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在我的认知里,偏执狂不是盲目固执和不听劝告的情况。而是一种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投入、钻研、做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状态。对自我非常忠实,知道自己想要的、知道自己的坚持是能实现自我的期待,牢固信念坚守着在旁人看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心里可能是有个属于自我的神明,指明道路和不断提示,现在和距离的目标还有多远,现在和梦想的实现距离还有多少,现在和心中的向往还有多少的障碍。因此会具备极强的屏蔽机制,不受外部信息干扰,对目标之外的信息能有很强的脱敏能力。游戏是个文娱产业,游戏作品带有极强的文创属性,不像传统行业会制约于诸多现实物理的约束,创造一个虚拟网络世界和娱乐体验是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求稳定和求安全的时候,选择走成熟路线是个对的选择,当然代价就是成熟路线走多了的各种内卷,于是就开始有各种寻求突破的项目,脱离成熟体系走新探索,需要在自我设计实现和用户体验需求中不断地寻找平衡点与支点,这过程极度的痛苦,需要有偏执狂的执着之力。回想过往不是没想过,但落地和执行时就是做不到也无法坚持,总是选择成熟的路线选择,对未知的恐惧还是战胜了内心本该有的执着。当然这也不是到自我否定,团队成员的多样性能避免团队迷失的情况出现,如开头写的,偏执不意味着任性而为,是对目标的坚持与执着,是实事求是的前行。

忙碌中正向状态的认知体会

这两周留意到自己的状态主要是紧张,特别是负责的项目上线前后,是基于事情的紧急性与挑战性产生的状态,没有焦虑内耗的情绪,虽偶尔忍不住吐槽调侃,也转身继续投入其中,感受上是有忙无累,这周的小结是分享下状态的来源体会。两周前的笔记算是操作层,这周的笔记算是来自于认知层的信息,主要是调整了下面对事情时的角度和维度后,让自己从负压转为正驱的一些感受。

保持感知,淡化情绪。情绪是面对障碍时最大的敌人,没有之一。当情绪占主流,会陷入固执、自证陷阱,会以错误的主观意志去扭曲事情的客观性。有一种情绪很隐晦但也是存在的,面对变化时而出现的保守表现,经验固守也是情绪的影响所产生,逻辑链路上是潜意识里不想要产生情绪而选择认知里相对成熟的选择和判断。选择相信是走出隐晦负面情绪的主要方式,相信选择与判断、相信队友、相信目标与方向,不要过多的精力放在情绪层。把精力与专注点挪到专注的事上,是与之并行的第二点

基于事实,积极响应。人的专注是个时刻运转的程序,除了睡觉外其他时间不会被中断(人脑研究上来说,睡觉时也是在运转,只是隐式),当把能量投入在事上时,相对不会有那么多的情绪障碍(忙起来就没空去瞎想了和感慨啥的了),所以得给自己立个要求是要积极响应,为啥不用快速是积极代表态度,而快速只是过程,积极的态度下已包含快速。面对挑战时会有非常多的信息要消化处理和选择判断,这部分会非常耗能,很容易产生潜意识的干扰,用过多的主观判断覆盖了事实的客观现象,即放弃思考、套用经验。我这里也经常摇摆,今年有从大佬身上学了个很有效的方式,即拆解事情的逻辑,先搞清楚逻辑,由此打破主观为主的困境。试用了多次还是蛮有效果的,特别是当某些未达预期的困境时,把精力转入到拆解现象出现的逻辑,从中发现可调优的链路或是事实的真实情况并积极响应,能把能量用到更科学的地方。

凡事必有两面,老子曰:反者道之动。矛盾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再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事务的两面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当事没有达到或是偏离预期时,不只看其弱错一面,看其问题的横向多维,明确其关键问题所在的同时也从中发现积极的另一面,达成目标的路径不是唯一,动态曲线前行是常态,事务的变化性无法被掌控时,坚定信念积极主动,抓住问题与机会,及时调整,小步快跑前行,简而言之是控制自我的想法蔓延,聚焦该做的要做的,做就是了

忙碌常态下的积极心态调整法

事多节奏快,忙碌是常态,这周笔记是分享下几个在忙碌中保持积极心态的几个小笔记,是5个从主观层下手的点,调整自我观察解读事的视角来保持心态。

  • 其一,拥抱变化。应用其狭义理解,变化是事情发展的必然性,我们无法拒绝,但可以主动、积极行动干预其变化的方向和趋势,乃至阶段结果。把阻塞与障碍都当做是变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是我们观察到它离开了预期,是对变化的有效反应,遇到了反而是发现了能通过我们的行动让变化变得相对可控的机会。

  • 其二,明确事情的意义和价值。把个体与事分开,不要耦合在一起,从事的维度往前往后看,往前多自问几次为什么,往后多自问几次会怎样。更容易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要带着疑惑做事也是其中的一个道理,从事情的价值上认可,行动上能有投入。遇到认知外的,或是认知冲突的事时,不会因为过于站在自我,缺少对事的观察而陷入非必要的情绪之中。

  • 其三,实事求是。借用下伟人的概念,用积极主动的行动去替代站在原地的想,方向大致正确就用行为+迭代去走向目标。用行动验证,从行动结果里持续改进,才是知的真正应用,不至于陷入经验的束缚而产生面的变化的恐惧。这周就有个典型例子,讨论个选择,很快给了结论,但在说明结论逻辑的时候暴露出是套用经验,经验来自于过往,经验的形成具备多个变量,套用经验做选择的陷阱就是会连带要求变量的一致性,但事实的变化不具备此类条件就会产生选择的模糊化情况,看似有个判断实则不具备逻辑,这种选择当结果出现后,就没办法基于结果来快速迭代。尽量搞清楚事情的逻辑,是在实事求是,在这里面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 其四,有释放压力的行动。物理层的手段得有,因人而异了,我的物理手法是起身走一走,通过身体的行动打乱原本的思想节奏,脱离掉压力带来的内耗。现在的科学家研究到了,压力内耗的产生,从生物上来说就是因为人过于把脑能量集中在某些和预期偏离很大的事上,导致脑里的某个区域负载过大产生了化学反应从而引起了人体的情绪干扰人体行动。所以得有中断机制来适当控制,顶级高手是对这块有刻意训练,相对能手法自如,一般人无法从能量层去控制,得借用一些外力来终止,比如做点其他的事转移掉能量的焦点就是个不错的方式。

  • 其五,专注当下,保持信心。去掉如果这个概念,不去预设结果如何,也不因为当前的阻力和障碍去想之前的选择如何。专注在当下的事上,从未来往现在看,现在才是最糟糕的阶段,从此往后的每一步每个行动都是在前行。按照玩游戏的视角来看,往后的障碍与结果,都是一个个经验包,都是阶段性的结果,都保持对其逻辑的关注和基于目标的调整迭代。诸事无常嘛,每个人能控制和影响的也就是一部分,没办法说都保证成,但我们可以积极行动来让事的成的几率增大,事就修成了。

目标路上的代偿陷阱

本周的笔记是最近生活中的收获

小孩今年小升初,暑假作业不少,老师分了必做和选做,一开始信心满满全搞完,距离开学剩下一周选做的没动手,我抓着他可一顿猛喷,他委屈得很,喷后聊了下,聊着发现他是走进代偿陷阱里了。一开始没把暑假作业这个目标分解好,就喊口号的冲劲,开动后发现挑战很大,过程中发现目标太远,就逐步开始自我心里建设,为自我的行为缺口补充逻辑,目标变成做只完成必做的。小孩的行为就像镜子照着自己了,追目标拿结果中也有看似做选择实则是产生变化的情况,不是拥抱变化的那种主动,而是被动的接受变化了。周末拿出来琢磨了下,原来这是代偿心理的影响。

代偿心理的常见影响是完美主义。因为不知道自我内心里潜伏着失败,也不知道自我的不安全感因素,于是极度追求安全代偿,过于重视细节,处处追求确定和过分追求完美;而凡事必有两面性,过分完美必然有挫败,这种过于苛责自己的循环运转起来,面临负面时就又进一步刺激不安全感所带来的极度的反面过分完美的预期,然后就敏感、消极、过分否定等负面就很重了,背负着这些站都站不直,更别说前行了。浅层理解是得做选择,有所取舍,但是这里也潜伏着另一个代偿的影响,目标扭曲。

目标扭曲是代偿的另一个主要影响,有时候很显性,有时候又很隐晦。显性是当目标不可及(可能是一开始的目标就过于高远、或是过程中的变化产生了的障碍),目标的欲望无法被满足,会重设一个新目标来追求,而新目标是在于面对原目标挫折\障碍时产生的。简单的例子,我给自己订个1点睡觉的目标,然后很久了都达不成,于是给自己找了个最近比较忙所以这个目标要更改下,实际上翻翻自己的行为记录,也不是很多必要的事拖到那么晚,例子里的焦点有了变化,从一开始的“事(睡觉时间)”转移到了“我(换个新目标)”。从客观对象变成主观对象,这是代偿扭曲目标的隐晦所在,往往是克服了完美主义,及有了取舍选择的意识\行为后出现,它会让扭曲的目标被赋予了逻辑自洽的理由,因为在取舍上是有一定的思考的(思考深浅差异已不大,因为焦点在主观上的思考就只是在给自己的选择做逻辑自洽而已),工作里这就常见了,某个事时间有限,当前的结果不是最好,但往下可能会影响其他重要的事情的进度,这时候的代偿影响就很容易让结论是已做了很多目前这结果尚可已经是极限了有更重要的这个就不继续动了。事情的结果<我做了的事,这里面过于理性反而不如偏执且感性的人,可以理解到,偏执更容易有大结果,因为目标不会轻易被影响,一旦起步是正确的选择,偏执必然有不错的结果。

回到开头小孩的事上,选做的要不要最后是聊通了,初一小孩的理解不复杂且也略带偏执,做了的结果能有学习上的收获,当下的目标就是学习,事和目标是同方向,干就是了,到昨天(31号)总算补完了。

这次把这个写成笔记,主要也是用写的方式让自己的理解加深下,用来提醒自己要训练客观的视野,看事的结果是什么,而不是看我/我们做了什么,最近这个坑有踩过,得拿回来再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