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路上的代偿陷阱

本周的笔记是最近生活中的收获

小孩今年小升初,暑假作业不少,老师分了必做和选做,一开始信心满满全搞完,距离开学剩下一周选做的没动手,我抓着他可一顿猛喷,他委屈得很,喷后聊了下,聊着发现他是走进代偿陷阱里了。一开始没把暑假作业这个目标分解好,就喊口号的冲劲,开动后发现挑战很大,过程中发现目标太远,就逐步开始自我心里建设,为自我的行为缺口补充逻辑,目标变成做只完成必做的。小孩的行为就像镜子照着自己了,追目标拿结果中也有看似做选择实则是产生变化的情况,不是拥抱变化的那种主动,而是被动的接受变化了。周末拿出来琢磨了下,原来这是代偿心理的影响。

代偿心理的常见影响是完美主义。因为不知道自我内心里潜伏着失败,也不知道自我的不安全感因素,于是极度追求安全代偿,过于重视细节,处处追求确定和过分追求完美;而凡事必有两面性,过分完美必然有挫败,这种过于苛责自己的循环运转起来,面临负面时就又进一步刺激不安全感所带来的极度的反面过分完美的预期,然后就敏感、消极、过分否定等负面就很重了,背负着这些站都站不直,更别说前行了。浅层理解是得做选择,有所取舍,但是这里也潜伏着另一个代偿的影响,目标扭曲。

目标扭曲是代偿的另一个主要影响,有时候很显性,有时候又很隐晦。显性是当目标不可及(可能是一开始的目标就过于高远、或是过程中的变化产生了的障碍),目标的欲望无法被满足,会重设一个新目标来追求,而新目标是在于面对原目标挫折\障碍时产生的。简单的例子,我给自己订个1点睡觉的目标,然后很久了都达不成,于是给自己找了个最近比较忙所以这个目标要更改下,实际上翻翻自己的行为记录,也不是很多必要的事拖到那么晚,例子里的焦点有了变化,从一开始的“事(睡觉时间)”转移到了“我(换个新目标)”。从客观对象变成主观对象,这是代偿扭曲目标的隐晦所在,往往是克服了完美主义,及有了取舍选择的意识\行为后出现,它会让扭曲的目标被赋予了逻辑自洽的理由,因为在取舍上是有一定的思考的(思考深浅差异已不大,因为焦点在主观上的思考就只是在给自己的选择做逻辑自洽而已),工作里这就常见了,某个事时间有限,当前的结果不是最好,但往下可能会影响其他重要的事情的进度,这时候的代偿影响就很容易让结论是已做了很多目前这结果尚可已经是极限了有更重要的这个就不继续动了。事情的结果<我做了的事,这里面过于理性反而不如偏执且感性的人,可以理解到,偏执更容易有大结果,因为目标不会轻易被影响,一旦起步是正确的选择,偏执必然有不错的结果。

回到开头小孩的事上,选做的要不要最后是聊通了,初一小孩的理解不复杂且也略带偏执,做了的结果能有学习上的收获,当下的目标就是学习,事和目标是同方向,干就是了,到昨天(31号)总算补完了。

这次把这个写成笔记,主要也是用写的方式让自己的理解加深下,用来提醒自己要训练客观的视野,看事的结果是什么,而不是看我/我们做了什么,最近这个坑有踩过,得拿回来再琢磨琢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