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破执

回想最近一段时间,时常会陷入个无形的困境,渴望挣脱却又难找出口。这种困境,是源于自身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如同坚韧的丝线紧紧缠绕限制着成长。

在工作中总是执着于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面对问题时,总花费大量时间去预处理各种信息以论证过程和推导出正解。那种感觉就像手里有几把钥匙,但给自己设定了只有1次的机会,于是就把精力与时间投入在验证哪把才是整整的要是,以为只要确定了它,就能轻松打开问题的大门,但这个过程又是带着此前的老惯性在思考于是进入死循环卡机,但没想过多寻求资源论证或是迭代过去的选择判断逻辑。于是这种过于拘泥在既有过程的行动徒增了内耗也陷入焦虑,看似在努力寻求,实则是被自己的固有思维所束缚,并如同陷入一片泥泞的沼泽,越挣扎还陷得越深。

从行为表现上看,即使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在做决策时的模糊和犹豫不决,导致会反复权衡每一个选项的利弊是因为害怕犯错和失败。就像一只蜗牛,总是背着沉重的壳小心翼翼地前行,生怕遇到一点风吹草动。也产生了自我角色认知的模糊,就像在团队协作中总会把自己往下层落,过于在非关键的细节上消耗,或是自我过度参与,影响了自我的工作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伙伴的积极性。这种求正解的行为模式也是一种自我设限,阻碍了自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灵活应对。

因为很难客观地观察自己,所以尽量借用环境和大佬的视野来看自己,并借此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正解的欲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心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使得人渴望通过追求正解来避免犯错,这种恐惧如同阴影笼罩着人的思维,陷入了恶性循环。每当遇到问题时,恐惧就会占据上风,驱使着去追求正解而不是践行实际有效的行动,这种“追求”又进一步加剧了恐惧,又愈发难以突破自我。当借用到客观视野观察到这里时,才算意识到自己老是在追求个虚幻的目标,忽略了现实中的实际的变化与更该值得去践行的。

从认知层面来看,所谓的 “正解” 往往是在不断尝试和改进中逐渐形成的。不能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行动,而应该将错误视为成长的阶梯,通过不断试错来积累经验,逐步接近最优解。此前理解大佬的那句“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太片段,当下来看,这两个是必须项。在前行的路上,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正确答案,是通过无数次的践行才走出的路,所以方向大致正确即能前行,只有充满活力才能面对前行路上的各种挑战与障碍并走到最后。

走出自我定义的误区

周末小孩在做学校的几何作业模型,有一定的难度,过程中一直没做到他自己想做的结果,于是状态颓废,直接说他自己就是动手能力差的那一类人,就打算以一个还没达到要求的作品当做结束。我问了下他,作业是求做完,还是做好,他说做好,接着又说自己不擅长,太难了所以只能做到这个程度。我看不下去拿着错题本找他聊了下,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对,正正因为不懂才更需要学习和练习,学习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此。不要给自己下定义,那只是给自己的畏难和不好结果寻找的借口,刚开始可以粗糙点没事,但不要限定于此,可以再迭代调整来做得更好。如果遇到不懂搞不定的难题,想象它是个关卡BOSS就好,咱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打倒BOSS,大部分是死多次练习多次后能过的。聊完他又开始专心的研究,废了几个模型后终于有了个好的结果。

类似的情景,这周和一个近阶段状态不好的同学沟通的情景,她在沟通中刚开始躲闪其词,后面被刺激了说她想做但是不如其他同学懂得那么多所以搞不定。我换了个角度跟她从过去做得好的点开始讨论到当下出现的状况,引导其离开“我不行=接受不好结果”的错误循环,也分享了我对这种认知的看法,正因为不懂才更需要当下就开始的行动,而不是期望省去其中的过程来一步到位。随后两天跟进中,观察到其行动力有正向变化,和此前被动消极不同,有基于预期结果在积极行动。

回到观察自己的视角,同样的问题也在自己身上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人的思维惯性上,会不自觉的要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于是按照当时的认知和行动中的结果来把某些事直接下了定义。可怕的地方在于这种定义往往不是简单的归纳,而是真的有行动后产生的,于是很根深蒂固,因为当它被挑战时会出现当时归纳的信息和逻辑来对抗。就比如一直认为自己的肠道有问题才有长期的腹泻症状,结果上上周的胃肠镜结果是肠没问题反而是胃有问题,而长期腹泻是其他问题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再比如讨论游戏设定时总会不自觉的浮现此前归纳定义的一些所谓的经验内容而不是真正根据当下的实际去思考和选择。各种定义的冲突在打架产生严重内耗,感知判断力的直线下降产生了自我否定从而丧失了对选择的有效决策。

站在旁边看自己,有一种知道了很多信息但也由此反而很多自我束缚的情况,在那当下自己是很不客观的,陷入了我执的状态。这是自我认知的一种缺陷,人在那种状态下的自我否定,反过来的一种无法接纳自己不完美的错误认知的影响,把自己的不足当做自我否定的理由而不是看做成长的机会,把阶段性的失败当做最终裁决而不是学习前进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缺乏多面性视角,看不到事情的反面,这种思维僵化的定义是改变的大障碍。认知有了行动也要跟上才行。还好有个很赞的环境,能从团队内高手处学习处理问题和面对挑战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可以让人克服恐惧保持学习和积极探索,积极行动来打破自我定义的误区。

从 “粗糙” 起步

这周和产品小伙伴对其近期超期的事做小复盘,执行效率偏低的阻碍问题是在于其踩了两个坑,一个是行动大于思考导致前期的行动在过程中频繁需要调整和迭代,产生过程反复和频繁修改结果的状况;一个是想得过多行动过少,这个是在前一个障碍出现后被提醒了而产生的,在想的部分就要计划完美行动完美,然后还没动作就反复调整计划,搞了很多时间处于站在当下想而产生了动作不足缺少验证,结果难产的状况。

换到第三者角度来看,这里面给任务的我有状况,缺少在过程的跟进和指导来帮助其调整拿到结果,首次复盘时缺少用详细和具体的进行问题的讨论,没有真正帮助对方提升行动执行力,用了过于概念的方式沟通,产生因理解的偏差和首次状况讨论的不彻底的第二次状况。小伙伴缺乏对结果的真思考,过于拘泥在怎么做的过程。管理者没有根据行动对方的真实情况进行对于结果的有效沟通,行动者在状况中变现出了一定的完美主义形式的自证倾向。双方的状况都出现了一个共性,想一步到位拿到预期结果,都按照自我预想的完美结果在行动,对有效行动缺乏认知。换个视角来观察,朝着完美准备再去做本身不是好的开始,而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

很多时候,执行力的阻碍是总想着要万事俱备,把各个环节都筹备好了才去行动,然后在这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就不断的拖延、错失机会,或是一直都没迈出真正关键的一步。回想自己最近的状态是如此,切回产品角色后总想着要有个完美的输出,想着要让结果更好,缺少数分支持就停滞在数据处理,用研有障碍就直接传达而不是有效处理,而此前还有是很极端的用主观的老经验判断在输出,两个极端的状况也都是虚伪的完美主义陷阱里“思考偷懒”的果。想着一步到位忽视了应该从更现实的具体的行动开始,详细的具体的对比观察数据,综合视角的解读和提炼用户的反馈,从具体的小内容出发才是有效行动。

过去项目层面的一些选择判断上保守和拖沓也是踩入完美主义的坑,没有真正的勇气去踏出那粗糙的一步。现在回头看,实际是行动开始之后才是有效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调整完善,事情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回想前几个月时恐惧项目粗糙的开始,而随着研运团队的持续拼搏,项目丰富与成熟起来,虽然尚有不足,所幸线性的结构也给项目带来可以更好迭代调整的机会。如果那时候没有踏出那一步的话,又会是此前过去那种状态的反复,与当下而言,其意义差别巨大。

一个不完美的开始并不意味着错误与失败,是为后续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知,告别无休止的等待和过度的准备,从 “粗糙” 起步

挣脱思想反刍的内耗

这周和小伙伴沟通和讨论问题时,观察到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带来的行动障碍。本该定位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出现过多在罗列问题和解决问题这2个步骤,看似说出问题实则缺乏实用,或是说出了通用问题,或是放大了捕捉到的细小问题,还会要全部问题一步解决;这种全想要是缺乏正确思考的表现,是思考时思维的运转走偏了。当时的我自己有些人影重叠,有种当下的他人变成了自己的感觉,人要有旁观者视角看自己太难,自己过去被提醒的问题从他人那边看到了实例。眼里的他人往往亦是心中自己的一份映射,能从中更好的校准自我。

这种面对问题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也可以说是全想要的习惯,是一种本能的原始状态。对于问题本身的关键缺乏理解产生的选择失效情况。缺乏对问题本身的逻辑是什么,达到目标的主次是什么的有效思考和判断。按照我当下的理解,破除全都要的习惯,得在认知层和心智层上训练,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问题本身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做正确选择和判断的关键,把思考的能量先投入到对问题的定位和分析,比只关注问题和解决方案会是更有价值的思考。心智层上训练克制自我的本能情绪,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前者是防止思考的能量走偏到错误区域,后者是防止因恐惧而影响感知判断从而进入经验主义陷阱,拿着过去的经验套用解决现在的问题。

这种全想要的原始状态的形成,很多是思想反刍这个坏习惯带来的。老是反复回味、咀嚼事情,经常不断在脑海里回放,不断消耗着精力,久了带来内耗引起焦虑的同时,也让思考停留在误区中,或是钻牛角尖把小问题无限放大,或是进入自证的陷阱敏感的捕捉认定问题的相关信息;然后附带着产生不必要的情绪来过度内耗。又产生在行动之前就开始过度焦虑的把精力放在错误的地方,或是对结果的瑕疵各种挑剔和放大,眼里看到前进的收获,更多的是是对问题的焦虑和对自我的质疑。一边做一边怀疑是很多人的处境,而往往想得多做得少则眼里全是问题,做得多而想得少,则更容易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又加剧完美主义的严重性,动不动就把问题归因到某些虚无或是不可能动的地方去,以此来把所有的问题找到个理论支点,但都不是有效思考和正确行动的方式,思想反刍还是有必要的,换个客观的角度来看,用复盘的方式来观察事情的本身,会更容易发现不合理的成分以及有更客观的判断。同时需要的还是停下无效的过度回顾,接纳不足的,允许不好的发生。而积极的行动是需要保持的,把该做的事踏踏实实的做好,用行动代替多余的那些无效思考,用行动和反馈来不断建设自我,就能和目标越来愈近。

信息洪流中的专注坚守

最近观察组内同学及自省工作的惯性问题,有存在个明显的拉低效能的障碍,即容易受信息干扰而出现工作过程分散、结果缺乏深度而影响工作质量。

事情的观察分三个阶段,初始是无脑执行阶段,当时都忙于做事缺少客观视角,出现了事越来越多且当下和计划总有出入而又导致待办的清单一直在增加,盲目的会认为需要加产能,因为无脑状态下会要把搞定所有待办的事当做要事来进行。第二阶段是开始出现取舍,把事情做了紧急与否、重要与否的排序,但这时候也还是无脑状态,出现取舍是因为刚好产能有限倒逼,还没到客观看清问题的启发阶段,所以尽管做了取舍,但结果质量还是和预期有偏。延伸下,如果事务的管理处于无脑状态,基本上这两个阶段都会走一遍,然后产生极强的障碍心理,产生对目标和结果的质疑、乃至否定,以及对拿结果的障碍向外归因的情况,因为从行动层来说动作不少了,然后这种低质量的勤奋最容易和无脑状态产生上面提到的反应。进入第三阶段的契机是信念的影响,渴求结果,向内求而跳出当前出现一些旁观视角,影响结果质量的现象的根源,是因为缺少对海量信息的有效的“处理”;缺少上层的思考而出现要消化掉所有信息的错误行动,导致过度消耗产能去处理不是核心的事务,拉平了对核心结果的投入,影响了效率,陷入了焦虑和疲惫的漩涡。基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有方向结果的思考,是需要对信息的有效处理,而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对信息的有效处理的反向,是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屏蔽。

有效屏蔽,展开说是要在各种信息里去做出最有价值/最重要的选择,选择可以是从中取出,也可以从中屏蔽,当要过度消耗在对信息的选择处理时,屏蔽掉其他信息,就保持对最重要的坚持着的那份执着,尽管可能不是最好的路但也是正确方向上的路。聚焦在结果目标路径最直接的事务上,降低对其他非关键事务的敏感度/反应,减少在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处理中分散精力和产能。状态上是保持事有未达反求诸己的认知来专注自身的可持续迭代与调整,以客观的视角认识到自身乃至团队的阶段局限性,专注目标与自身的优势;行动上附加对时间的有效管理,让行为上接受当下的不完美,接受非关键问题障碍的存在,保持连贯性和专注性,坚持做结果目标路径上能有结果的事,用小成果逐步建立大成果。

越是勤快的,越容易受各种信息的影响而低质量执行。练就屏蔽的过程,也是对团队和自我的重新认识,坚守内心对目标的笃定,方能在喧扰中保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