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最近一段时间,时常会陷入个无形的困境,渴望挣脱却又难找出口。这种困境,是源于自身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如同坚韧的丝线紧紧缠绕限制着成长。
在工作中总是执着于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面对问题时,总花费大量时间去预处理各种信息以论证过程和推导出正解。那种感觉就像手里有几把钥匙,但给自己设定了只有1次的机会,于是就把精力与时间投入在验证哪把才是整整的要是,以为只要确定了它,就能轻松打开问题的大门,但这个过程又是带着此前的老惯性在思考于是进入死循环卡机,但没想过多寻求资源论证或是迭代过去的选择判断逻辑。于是这种过于拘泥在既有过程的行动徒增了内耗也陷入焦虑,看似在努力寻求,实则是被自己的固有思维所束缚,并如同陷入一片泥泞的沼泽,越挣扎还陷得越深。
从行为表现上看,即使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在做决策时的模糊和犹豫不决,导致会反复权衡每一个选项的利弊是因为害怕犯错和失败。就像一只蜗牛,总是背着沉重的壳小心翼翼地前行,生怕遇到一点风吹草动。也产生了自我角色认知的模糊,就像在团队协作中总会把自己往下层落,过于在非关键的细节上消耗,或是自我过度参与,影响了自我的工作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伙伴的积极性。这种求正解的行为模式也是一种自我设限,阻碍了自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灵活应对。
因为很难客观地观察自己,所以尽量借用环境和大佬的视野来看自己,并借此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正解的欲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心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使得人渴望通过追求正解来避免犯错,这种恐惧如同阴影笼罩着人的思维,陷入了恶性循环。每当遇到问题时,恐惧就会占据上风,驱使着去追求正解而不是践行实际有效的行动,这种“追求”又进一步加剧了恐惧,又愈发难以突破自我。当借用到客观视野观察到这里时,才算意识到自己老是在追求个虚幻的目标,忽略了现实中的实际的变化与更该值得去践行的。
从认知层面来看,所谓的 “正解” 往往是在不断尝试和改进中逐渐形成的。不能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行动,而应该将错误视为成长的阶梯,通过不断试错来积累经验,逐步接近最优解。此前理解大佬的那句“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太片段,当下来看,这两个是必须项。在前行的路上,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正确答案,是通过无数次的践行才走出的路,所以方向大致正确即能前行,只有充满活力才能面对前行路上的各种挑战与障碍并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