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笔记下关于客观视野的小收获。最近和人沟通时有遇到个表达感受大于阐述问题本身导致的沟通无效化问题。主要是在群体讨论中,有部分人在讨论时过多在说感受而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过少,从而让参与讨论的其他人也从问题的分析讨论转移到对感受观点的讨论,然后当讨论的每个人都是各自在说感受观点时,看似沟通实则只是在做情绪的表达而已,已经脱离了沟通本身,让本该简单的事变成复杂的问题。本周以此为引,是关于感性情绪和理性现实的感知处理上的收获。也是观察到自己最近自己在工作中有在沟通问题时出现过表达感受大于表达对问题的分析看待的状况,那种状态下人的理性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进入的是原生思维模式,会把情绪和细节过于放大,然后观点为主,现实为辅的模式进行思考和决策,这个模式下给出的信息不具备客观规律也没啥价值。
延展一下,人面对问题时的困顿来源主要是来自自我思维模式的反馈,一个是把自己的感受看得太重,过于从自我感知、认知出发,一个是格局太小,把小细节过于放大。两者的都会产生无法对现实有完整性认知,陷在细节的感受里出不来于是问题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被激烈化,然后自己的思维循环产生的信息把自己压得死死的。这种看到问题的状态是一种面对事情的思维的运转习惯,从习惯回路三元素(触发器、惯常行为、正负反馈)来说,得对习惯进行重新的编码(迭代掉原来的思维运转习惯),把面对问题时,离开“我”的角度,聚焦在事情本身上,以事情的目标为引导轴心,弱化“我”这个角色本身的束缚,降低情绪的干预客观看待。
也反省了下对一些人与事的“容忍”,很多时候也是在感性情绪大于理性现实的情况下的缘故,会从自我的视角出发,感性的干预下,过于把自己预想的个别的细节进行强化,然后以此说服和印象自己的判断往情绪方向走,而没能抛开这种情绪本能的影响下去真正的观察分析现实,这种情绪干预下的所谓的分析,没刹住车的话就会走向自证预言的陷阱里去,又会进一步的把情绪感知的细节再强化,然后再以此叠加,从而极度自我消耗而没有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且因为叠加产生了对情绪感知的无理由的坚持,还很容易被包装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
思维视野有明显的高低之分,高手会理性分析和客观看待问题,摆事实讲逻辑,事实大于感受;低的会更倾向在说观点,而对事实的反应是寻找能证明观点的事实。那么高手在面对各种状况时是冷静客观的,即便是失败也会是一种反馈而不是终局,因为高视野能从情绪和细节里走出,从上往下看问题。而低视野者,因为缺少对问题的客观分析,人的情绪大于客观现实,会因害怕失败、错误而保守,无法走出舒适区,且容易陷入在情绪和细节之中。从自我情绪模式走到客观事实模式,是思维视角关键的挑战与突破,也是应该要去积极拥抱的,因为客观也意味着,时刻提醒自己,有没有尊重客观事实,有没有在做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