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情绪对视野的束缚

本周笔记下关于客观视野的小收获。最近和人沟通时有遇到个表达感受大于阐述问题本身导致的沟通无效化问题。主要是在群体讨论中,有部分人在讨论时过多在说感受而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过少,从而让参与讨论的其他人也从问题的分析讨论转移到对感受观点的讨论,然后当讨论的每个人都是各自在说感受观点时,看似沟通实则只是在做情绪的表达而已,已经脱离了沟通本身,让本该简单的事变成复杂的问题。本周以此为引,是关于感性情绪和理性现实的感知处理上的收获。也是观察到自己最近自己在工作中有在沟通问题时出现过表达感受大于表达对问题的分析看待的状况,那种状态下人的理性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进入的是原生思维模式,会把情绪和细节过于放大,然后观点为主,现实为辅的模式进行思考和决策,这个模式下给出的信息不具备客观规律也没啥价值。

延展一下,人面对问题时的困顿来源主要是来自自我思维模式的反馈,一个是把自己的感受看得太重,过于从自我感知、认知出发,一个是格局太小,把小细节过于放大。两者的都会产生无法对现实有完整性认知,陷在细节的感受里出不来于是问题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被激烈化,然后自己的思维循环产生的信息把自己压得死死的。这种看到问题的状态是一种面对事情的思维的运转习惯,从习惯回路三元素(触发器、惯常行为、正负反馈)来说,得对习惯进行重新的编码(迭代掉原来的思维运转习惯),把面对问题时,离开“我”的角度,聚焦在事情本身上,以事情的目标为引导轴心,弱化“我”这个角色本身的束缚,降低情绪的干预客观看待。

也反省了下对一些人与事的“容忍”,很多时候也是在感性情绪大于理性现实的情况下的缘故,会从自我的视角出发,感性的干预下,过于把自己预想的个别的细节进行强化,然后以此说服和印象自己的判断往情绪方向走,而没能抛开这种情绪本能的影响下去真正的观察分析现实,这种情绪干预下的所谓的分析,没刹住车的话就会走向自证预言的陷阱里去,又会进一步的把情绪感知的细节再强化,然后再以此叠加,从而极度自我消耗而没有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且因为叠加产生了对情绪感知的无理由的坚持,还很容易被包装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

思维视野有明显的高低之分,高手会理性分析和客观看待问题,摆事实讲逻辑,事实大于感受;低的会更倾向在说观点,而对事实的反应是寻找能证明观点的事实。那么高手在面对各种状况时是冷静客观的,即便是失败也会是一种反馈而不是终局,因为高视野能从情绪和细节里走出,从上往下看问题。而低视野者,因为缺少对问题的客观分析,人的情绪大于客观现实,会因害怕失败、错误而保守,无法走出舒适区,且容易陷入在情绪和细节之中。从自我情绪模式走到客观事实模式,是思维视角关键的挑战与突破,也是应该要去积极拥抱的,因为客观也意味着,时刻提醒自己,有没有尊重客观事实,有没有在做该做的事。

“习惯”的障碍

今天因为处理家事,从早上到下午都没看手机,过了中午后人的状态有明显的焦虑感,有一种某些重要事情悬而未决的念头,内心有萌发对眼前事情的不满,也产生了一些的情绪外泄,自己状态越来越不耐烦,相关事情也搞得得毛毛躁躁的非预期结果。一整天整个人的情绪和心境都很有问题。状况也是自我审视的时机,切换视角观察了下自己。

情绪层面来说过程中是有出现这些事这些人让自己没空处理自己的事的情绪杂音所影响。情绪之外,是一种已成惯性的自我行为产生了舒适度,而被突发打断后产生的面临不确定性而所带动的认知障碍问题。再落到具象的角度来观察,只是因为没时间处理事就产生焦虑,这种行为看似对事有投入,实际上这里的投入落在了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倾向在做事的行为本身(习惯于有某些行为/动作)。因为如果是关注与拿事的结果,应该会有前置基于各种资源的规划和安排而不是过于注重自己的行为动作。观察到这里就想起前阵子看过的关于习惯的一本书《习惯的力量》,里面有个观点是,习惯是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人按照其固定的模式行动,这种力量强大到很多时候人无法意识到自己在被习惯所控制(就像这两天的我),晚上回到厦门后翻了下书和笔记,习惯有三个关键步骤(触发器、惯常行为、正负反馈),改变就是从三个步骤里下手进行替换调整。但在刻意训练之上,更重要的是对于习惯改变的信仰(信仰才是习惯改变本身的关键触发器)。所以我真正的障碍还是自己对于变化的决心不够强烈的缘故,才会有这种知道而没有刻意去练习自我的情况,因为信仰不足会导致在面临压力和突发时,很容易又回到老习惯的模式(回到大脑熟悉的套路)。

再回到己身观察,最近面临一些变化的信息处理负载,有来自对有效结果的要求,有来自自我变化需求的驱动,也有来变化后各种补位的压力等。尽管是意识到变化也是筛选人/也是自我调整的时机,但在思维和行为的还是很惯性老是按照往常的行为在进行着各种补位,看似确保解决当下问题,实际上并不会让团队走向健康发展,反而拉入到对各种应急的处理和因此产生的压力之中。关键障碍在于缺乏上层视角对事进行前瞻和预判,是在于对过往路径的缺乏有效复盘所以存在前瞻和预判不足的障碍。往往看似在概念化业务逻辑,实际上只是对业务本身的经验归纳,而不是找到其底层逻辑所在(看似在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或行为也只是基于习惯而不是逻辑)。这是概念化意识薄弱产生的问题,是从专业到管理者的关键障碍,这得有坚定自我变化的觉醒,也得刻意的在事上练。

关于坚持

当下的坚持是基于实践结果的坚持而不是虚无的理想主义。这周笔记下对于“坚持”的理解。

关于坚持,有情绪和行为两大循环所影响,前者影响人的情绪感知和判断,后者影响人的行为和行动结果。影响坚持的最大变量是情绪,情绪会产生各种干扰,从而阻断坚持。坚持的内循环层面,是需要隔离情绪的障碍,需要屏蔽对失望的担忧,担忧失望是把目标结果转移到人的感知上,从主观影响客观是非常大的行为障碍。需要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尽管前置考虑各种上下限是个正常行为,但过于放大失败带来的恐惧会丢失目标和路径(未行动就开始预设各种失败障碍,也很容易进入自证陷阱)。常言接受不确定性也是在离开情绪的限制。

坚持是行为的持续性的显性表现,而行为的持续性是需要至少三个关键因素:动机、能力,行动,刚好也对应NLP分层中的上下层,第一因素的“动机”,是想做的,属于精神、身份、信念的维度,特别是身份和信念,前者是想做的,后者是路径选择;第二因素的“能力”,是指能做的,能力的部分有底层逻辑还没搞清,现在的理解是当下能做的而不是未来能做的,未来能做的是属于发展后的能力而不是当下的行动能力,如果以发展能力去进行当下的行动,会出现实践结果和预期的巨大差距从而干扰到对实践反馈的复盘和后续路径的选择(简而言之,拟定个当下能力达不到的目标然后去做,接着复盘就很容易出现把目标给否定了的情况,而事实上可能目标没问题,只是路径还没走通而已),有了想做的和当下能做的,目标和路径都有,第三个因素是“行动”,行动上坚持,是在大致正确方向上的积极行动、复盘,关注实际行动的有效性结果的持续迭代,基于真实的反馈去坚持,不是基于求正确过程和完美理论的坚持(容易眼高手低,也容易陷入知道=做到的认知陷阱)。

人在面对不确定时总会潜意识的选择一条相比能更为确定的路径,且往往是在当前面临挑战时更会下意识的以为他人走成的路自己也走得成,在意识里美化了那个选择的各种变量风险,产生更大的诱惑吸引,压制自我的感知判断力,从而影响选择的理性。很多时候面临挑战压力而突然做出了新的选择,大多是如此吧。坚持的那个源动力来自于自我的精神、身份和信念,同时也受认知的限制,同样的行为,对认知还没到的来说会很需要费力才能坚持的,对高认知的来说会是个常规行为。底层逻辑来说,还是得提高认知,要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是不费力。

修己0505

这周是修己,这几天内视了下自己,当下破除自我挑战最大的障碍不是未知,是已知。这里的已知不是对事物底层逻辑的理解,主要是在过往的工作上产生了的思维模式、方法方式和路径,一种处于行为层的本能运转模式,简称为惯性。观察到这个是把最近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放在一起看,想法大于实际行为产生了较明显的认知和行动的割裂感,一方面带来不小的自我消耗,一方面也出现了目标和实际偏离的情况而执行效率降低。这种选择决策看似深思熟虑,实际上大部分是在惯性趋势下的决定。

像自我消耗,是在惯性束缚下会产生高敏感状态,容易把超过常规的一些小事过于灾难化,由此产生较深的自我挫败和自我否定状态,又因此连锁代入自我认知影响而产生行为影响,进入自证陷阱,要么是一直要用原有的方式证明产生对新事物的冲突而拿不到结果;要么是保持高敏感不断捕捉负面而更进一步的自我批判而过度自我消耗导致执行力低;简而言之,所谓的挑战障碍基本上是惯性思维在作祟,是惯性思想和变化的认知冲突所带来的。

惯性是一种神经逻辑回路(触发条件、惯常行为、反馈三者组成),改变习惯是个专业的课题,也有书籍和纹章,这里不搬运。主要说下个人关于基于变化的需求而挑战惯性行为的认知,可以从三个维度下手

  • 离开思想束缚,挑战思维定势惯性。思维定势(非固化思维,一个成长思维的人也会有思维定势的惯性),它本身是由过往而造成的对一种事物的心理状态,好处是用已知的迅速解决问题,风险是思维逻辑上的缺陷很明显,触发逻辑是问题->行动,而不是问题->关键核心->行动。当我们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怎么做,或是做什么,那就是思维定势的典型触发。做事越多越久的人这个情况越明显,挑战也就越大。挑战的方式是在行动前多一步为什么的思考,从问题->行动,切换到问题->关键->目标->行动的循环上,难是在于持续性来形成新的习惯
  • 应用新方法方式,挑战工作流惯性。最近踩坑的就是22的IP联动,在过程中的以原来的工作流做事,结果意识薄弱,在过程中的事项推进,以及对目标的拆解都出现一些信息缺口,无形中增加了事情的各种变量。当业务进行了一些优化调整,这时候再还习惯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工作流下运用原工作流会导致关键信息的模糊,影响最终的结果颗粒度,也影响复盘的质量。与挑战思维定势类似,工作流惯性的破除是积极应用新方法方式,这里的新不是旧工作流的持续迭代,而是从事情的本身出发的新,每件事当做一个新的来进行,基于事情和目标来应用新的工作流,不是把原有的工作流套用到新的业务上
  • 聚焦底层逻辑,挑战路径依赖的惯性。之前提到过,解决问题不等于达成目标,两者有关联性但不是必要性,而这次稍微延展下。在工作上很容易出现目标没达成是因为什么问题,然后基于问题进行行动和计划的工作方式,这个已然产生了路径依赖的惯性,看似正确实则大部分会带偏行动以及最终的结果。我们会从分析目标未达成的过往行为轨迹里看到了诸多的问题,但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看到的问题,而是这些问题背后的那个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问题),比如熟悉的留存调优,不会哪里流失人多就处理哪里,是从用户游戏的目标(为什么玩)和持续性下手(为什么持续玩)进行规整梳理。或是抽象点说,不同赛道的游戏的软硬装定义是不同的,越创新的项目,硬装则越会包含概念设定和结构,而越成熟的项目则硬装更偏向功能的逻辑和数值。笔记里把这个放在第三点是因为它是脱离惯性的底层要素,高于思维定势和工作流惯性,前者是思维方式,后者是行动方式,而路径惯性属于认知层面,上影响对思维的承接,下影响对行为的指导。这个的训练是追问为什么,搞清问题和目标的极简逻辑

以第三方视角观察自我也是用以锻炼行为识别训练,当团队在前行中,不确定性和变化的来临,会开始出现明显的筛选,此时的状态识别是能起到作用,适时调整和疏通、筛选、汰换都可以让机器保持在合适的运转状态。而倒空不是归零,是需要把“已知”进行锤炼提取,空出后去接受和运用新的,自我与团队也都是如此,夯实对事务的逻辑的理解,基于事务的逻辑来达成结果而不是用既定流程完成事,这才是有具备成长的个体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