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0505

这周是修己,这几天内视了下自己,当下破除自我挑战最大的障碍不是未知,是已知。这里的已知不是对事物底层逻辑的理解,主要是在过往的工作上产生了的思维模式、方法方式和路径,一种处于行为层的本能运转模式,简称为惯性。观察到这个是把最近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放在一起看,想法大于实际行为产生了较明显的认知和行动的割裂感,一方面带来不小的自我消耗,一方面也出现了目标和实际偏离的情况而执行效率降低。这种选择决策看似深思熟虑,实际上大部分是在惯性趋势下的决定。

像自我消耗,是在惯性束缚下会产生高敏感状态,容易把超过常规的一些小事过于灾难化,由此产生较深的自我挫败和自我否定状态,又因此连锁代入自我认知影响而产生行为影响,进入自证陷阱,要么是一直要用原有的方式证明产生对新事物的冲突而拿不到结果;要么是保持高敏感不断捕捉负面而更进一步的自我批判而过度自我消耗导致执行力低;简而言之,所谓的挑战障碍基本上是惯性思维在作祟,是惯性思想和变化的认知冲突所带来的。

惯性是一种神经逻辑回路(触发条件、惯常行为、反馈三者组成),改变习惯是个专业的课题,也有书籍和纹章,这里不搬运。主要说下个人关于基于变化的需求而挑战惯性行为的认知,可以从三个维度下手

  • 离开思想束缚,挑战思维定势惯性。思维定势(非固化思维,一个成长思维的人也会有思维定势的惯性),它本身是由过往而造成的对一种事物的心理状态,好处是用已知的迅速解决问题,风险是思维逻辑上的缺陷很明显,触发逻辑是问题->行动,而不是问题->关键核心->行动。当我们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怎么做,或是做什么,那就是思维定势的典型触发。做事越多越久的人这个情况越明显,挑战也就越大。挑战的方式是在行动前多一步为什么的思考,从问题->行动,切换到问题->关键->目标->行动的循环上,难是在于持续性来形成新的习惯
  • 应用新方法方式,挑战工作流惯性。最近踩坑的就是22的IP联动,在过程中的以原来的工作流做事,结果意识薄弱,在过程中的事项推进,以及对目标的拆解都出现一些信息缺口,无形中增加了事情的各种变量。当业务进行了一些优化调整,这时候再还习惯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工作流下运用原工作流会导致关键信息的模糊,影响最终的结果颗粒度,也影响复盘的质量。与挑战思维定势类似,工作流惯性的破除是积极应用新方法方式,这里的新不是旧工作流的持续迭代,而是从事情的本身出发的新,每件事当做一个新的来进行,基于事情和目标来应用新的工作流,不是把原有的工作流套用到新的业务上
  • 聚焦底层逻辑,挑战路径依赖的惯性。之前提到过,解决问题不等于达成目标,两者有关联性但不是必要性,而这次稍微延展下。在工作上很容易出现目标没达成是因为什么问题,然后基于问题进行行动和计划的工作方式,这个已然产生了路径依赖的惯性,看似正确实则大部分会带偏行动以及最终的结果。我们会从分析目标未达成的过往行为轨迹里看到了诸多的问题,但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看到的问题,而是这些问题背后的那个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问题),比如熟悉的留存调优,不会哪里流失人多就处理哪里,是从用户游戏的目标(为什么玩)和持续性下手(为什么持续玩)进行规整梳理。或是抽象点说,不同赛道的游戏的软硬装定义是不同的,越创新的项目,硬装则越会包含概念设定和结构,而越成熟的项目则硬装更偏向功能的逻辑和数值。笔记里把这个放在第三点是因为它是脱离惯性的底层要素,高于思维定势和工作流惯性,前者是思维方式,后者是行动方式,而路径惯性属于认知层面,上影响对思维的承接,下影响对行为的指导。这个的训练是追问为什么,搞清问题和目标的极简逻辑

以第三方视角观察自我也是用以锻炼行为识别训练,当团队在前行中,不确定性和变化的来临,会开始出现明显的筛选,此时的状态识别是能起到作用,适时调整和疏通、筛选、汰换都可以让机器保持在合适的运转状态。而倒空不是归零,是需要把“已知”进行锤炼提取,空出后去接受和运用新的,自我与团队也都是如此,夯实对事务的逻辑的理解,基于事务的逻辑来达成结果而不是用既定流程完成事,这才是有具备成长的个体与组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