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既要”、“还要”

最近非常密集的跑版本,有觉察到自己在时间有限下很容易出现个障碍,就是“想要、既要、还要”的情况。表层上看好像是有一些全面性的考量,实际上是本能高于理智,降低了思考的深度而延伸了视野的宽度而出现的一种会脱离实际而偏向理想化的状态,本周笔记下关于这种状态的个人观点

从事的本身出发,“想要、既要、还要”的状态,代表着对目标和关键任务有追求,同时扩宽了视野,在实现主要目标的同时兼顾其他方面,在视野范围内扫描出各种可提升可改进的业务点。这种在做事的层次上是相对能减少一定的盲区,不足信息缺口而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提升执行的质量,但也仅在做事的层面上能有一些效果

当在决策视野时,这种状态反而会因兼顾贪多而产生诸多障碍,首先会干扰关键任务的优先级选择,决策拖沓乃至在方向上的决策产生焦点目标模糊;其次是过多的目标追求给团队带来更大的压力,繁重且低性价比的任务很容易拉低疲惫和提高焦虑,影响团队稳定与凝聚力;此外在执行层上也会连带因为资源的过度分散而使得每个目标都无法充分得到支持,试图兼顾的过程中出现资源投入不足,导致最终整体效果低于目标的负循环情况

审视下这种状态人的因素,起因它是种原始和本能的状态,其次之所以如此不做选择都想要,思维上是缺少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深刻理解,对问题的关键解构不足导致都想要。而心智上想要兼顾是因为内心的贪欲与恐惧,心理不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一种内耗状态所产生的关联行动。这两者有权重差异,可以强化训练思维来对抗心智上的不足。与之对应的,在思维上得聚焦在把问题的关键层级理出来(追求与目标的梯队层次),抓主要梯队的目标后(即明确主要的核心的目标),第二、三梯队的大部分能达成或是迎刃而解或是已不那么重要。这需要能力和认知来支撑,这是在思维层级上应该主动训练的关键所在。最难的是知之而难为之,得刻意练习

所以做选择做决策的逻辑上应该是,在心态上是要能战胜恐惧与贪婪这两个心魔,做好自己心智的主人;在思维上是要能在各种矛盾中抓出主要矛盾,明白清楚真正想要的以及真正在进行的;行动上是集中资源解决主要矛盾而非兼顾。简而言之,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让结果越来越靠近目标

“你”、“他”、“我”

今天把三视角的理解再过了一遍,主要是这周的自我觉察时,会发现在“你”视角时还带着外挂视野(上帝视角)的骑墙情况,一部分是从外向内由很多不同的信息输入影响产生,一部分是从内向外的信息处理的选择判断时产生,通过书写的表达来让思绪刷新视野。

“你”视角,是纯玩家的视角。以为玩家对游戏的体验为目标,以玩家的需求、感受、反馈为核心导向。放空自我走到玩家的视野里,对玩家的游戏体验偏好、游戏动机、体验痛点乃至游戏期望都代入角色及理解。如果从用户体验五要素来看,你视角是也只会从表现层进入,是用来校验从框架往上倒推到结构、范围、乃至战略的串联是否在表现层能满足玩家的游戏需求。“你”视角是产品体验首位。

“他”视角,是观察行业的视角。早期我的理解是关注行业的动态与竞品,了解“他”们的体验特点、结构策略和市场表现等,从中去找自身定位和优势等。但从用户的体验趋势以及行业的发展来看,“他”视角是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来观察研究其他游戏,但已不是为了差异竞争而差异,为了避免同质化而刻意改变。找准自身的差异化定位的核心,是通过他视角的观察,从竞品中去夯实用户体验的基本关键要素,用来让我们的你视角更夯实,自身的设计与调整能更趋近用户的游戏需求与习惯,从用户中来,也到用户中去。

“我”视角,是我的表达和预期的视角。很容易理解成我们自身的设计预期等,这会比较片面。我视角是个综合视角,是从自身游戏产品的特点(要给用户的体验)、团队的优势与资源,以及我们最终的产品目标出发。我们的设计预期是什么,这个不是仅仅围绕着游戏的玩法或是体验,而是涵盖了对游戏的核心体验、产品优势以及以及对团队的资源、能力和目标的综合思考与把握。也包含着是一条基于我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自身的设计表达,以及符合游戏实际情况和团队能力的发展路线。

产生障碍往往是三视角产生冲突,其中,“他”视角与“我”视角的冲突相对时,通过分析冲突的本质和影响,结合“你”视角的信息输入相对容易选择和判断,基于能力与资源,基于“我”视角为基础去包容“他”视角的差异化信息,还有一种极端情况是已经通过“你”视角的验证与输入,“我”视角的方向有重大障碍,那么也相对能跳出原来的“我”视角重新选择。复杂的是“你”视角与“我”视角的冲突,这也是最大的迷雾障碍,当前也持续在修炼中的,“你”视角是基本面,“我”视角是游戏的长期发展目标,回到初始来说还是“你”视角更重要,在冲突时结合能力与资源往“你”视角那方靠,会是有利于游戏的选择。

“听”、“想”、“说”

工作上有效思考和沟通表达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听”、“想”、“说”这三个环节关联和互影响彼此,构成了完整的交流体系。沟通障碍的产生,往往是双方或是某一方在有效沟通中的“听”、“想”、“说”有较强的个人主张和思维逻辑在其中,导致信息的同频与传达大打折扣从而出现的,即没有在相同的频道。结合近期的实例和学习视频里的信息,笔记下关于有效沟通中,听、想、说方面的收获。

关于“听”(或是看),信息接收阶段,关键是得关注事物本身而不是在自我的频道。人在带着自我的状态下会过滤所听到的信息,会出现刚听到一部分就把焦点回到自己的思维逻辑里,以为听懂对方的意思而直接打断对方开始输出,或是没有再听也跳过了想的阶段就开始组织表达,从而出现了两边都在说其实信息已不对称,但双方都还在彼此输出的低效能沟通状态。“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当听他人的表达是时,重要的是理解对方所传达的信息及情感,有效的听是把自己“隔离”先,以开放的心态去接收到表达方的观点,结合关注表达方的语气语调等情绪信息来准确的理解到表达方的意图,如果是信息量大且需要深度思考的可以用文字方式,而高效能沟通下用电话或是面对面更合适,文字无法准确的获悉和传达情绪。

关于“想”,信息的处理阶段,对所听/看的内容的加工处理。想的阶段的关键是得把焦点放在沟通事务的本质上。用到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思考,对信息的提炼,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形成新的认知见解。基于听的信息结合理解事物的本质,也是为下一步准确清晰表达做好准备。但很多人在想的阶段会出现焦点的偏离与下沉(比如我自己)。偏离的地方在于把焦点落到了自己表达的逻辑上,这里的问题是在给自己的表达找逻辑而不是在理解沟通信息的本质。下沉的问题大部分是上周笔记里提到的预设困难,往往在处理消化沟通信息时就会落到当前现状和要面对的挑战,这里的问题是太到执行层而拉偏了思考的能量焦点。关于想的障碍排除,主要是挑战思维的惯性,因为人脑的结构特征,思考时,处理新信息会很耗能,启动天然慢和低效一些,往往这里就会因有效思考刚开始的效率低而被不思考或是惯性认知给替换了,看似在想实则还是在原有的认知圈层里找逻辑而已。有效沟通中的想的关键是对信息的深加工和重构创新,核心应该是在探寻信息的本质与规律。

关于“说”,信息处理后的输出阶段。表达的逻辑,应该是基于对客观事实的表达与观点的呈现。与想的坑点类似,说的坑点往往也是焦点的偏离,落在如何让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错误逻辑里。常言道,高手是输出客观事实与结论,普通人则容易表达主观的观点感受,主观视角以观点为主,在认知圈内有安全感,但容易被认知所束缚。而客观视角以事实为主,处理耗能巨大且不确定很明显,缺乏有效的刻意的训练,在说的层面很容易是表达主观而失了客观。关于说,也觉察自己不好的习惯是会复述自己理解到的对方表达的信息来跟对方确认,这种在陌生沟通时能有一些正向效果,避免因为一开始的理解偏差而导致整体沟通偏离,但如果在所有沟通中出现就很低效了,熟悉的且聚焦的沟通中表达的核心是要基于客观事实的结论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确认信息。

有效的提升来自于刻意的练习与复盘迭代。在听的阶段忘掉自我多进行换位思考;在想的步骤则是挑战自己的固有观念,不断拓宽思维的边界;在说的部分是得提前做准备(多想)和多练。

害怕冲突

最近在学习群里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害怕冲突的来源,结合实例来看,害怕冲突也是阻碍深度思考的关键障碍,在害怕冲突的潜意识影响之下的思考,在面临有所挑战时,思考的焦点会偏离思考对象本身,涣散到对表达逻辑合理性合适性的琢磨,从思考问题本身被潜意识拉进入对自我表达的自证循环。这层的干扰非常的明显,就像个无形的墙一直阻挡着而无法进一步直面问题的深层次。

害怕冲突的来源是对不确定性的不安、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担忧对于失败的恐惧等维度,是一种潜意识的情绪障碍。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这点和固定思维的变现类似,但底层逻辑差异是蛮大的,除了原生影响外,这种恐惧的情绪还源于过去的某些惨痛的失败经历,某些影响巨大的错误等,让人不由自主的会担心再次犯错或遭受指责,思维上给自己束一道墙,让自己不“逾矩”。很多人或多或少有这种障碍,工作上会使人害怕因为冲突而破坏与同事、合作伙伴或用户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于冲突可能带来的未知结果感到焦虑和无助等产生较重的情绪内耗。表现上会是倾向在对完美主义的追求,也是因为潜意识墙的阻碍了对问题的有效思考,对工作中有效执行拿结果的障碍就是很容易预设困难。

对于预设困难,更具象来说,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会导致在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或挑战时,会表现出过度担忧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在还未真正开始之前,就给自己构建了难以达成的心理鸿沟,给工作带来的明显的障碍。首先它会削弱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主动探索和尝试的勇气,因为情绪障碍的存在,当满心都是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时,就很难聚焦全能量投入工作。其次它限制创新能力,当有预设困难的框架在思维会相对很狭隘,无法跳出既定的方法方式去寻找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三是会增加心理压力而导致工作效能低,情绪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判断和选择出现明显问题。

克服预设困难,从心态和行动、自我成长等几个方面下手,以莽的状态代替谨小慎微的心态,先行动再调整;把过度担忧转化为充分准备的行动,把大的往小的分解;把面对失败时的情绪焦点从自身转移到复盘分析里去。用新行为思替换原有习惯里的行为想法。一个是得提高自我的认同,清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相信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是有价值的,当然是需要保持不断学习和迭代积累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能面对冲突时有足够的专业支撑。二是改变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视角。认知上,健康的冲突不会必然破坏关系,反而能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视角上,以成熟、理性的方式处理分歧,从关注情绪里中走出,把焦点放在注重对问题的分歧处理上。三是自我认知的调整,拥抱变化/勇于接受变化。认知到冲突的存在,往往是变革的动力,也是突破的新机会,积极主动地应对冲突带来的挑战,将其转化成改进和提升的机会。但总而言之还是得事上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