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既要”、“还要”

最近非常密集的跑版本,有觉察到自己在时间有限下很容易出现个障碍,就是“想要、既要、还要”的情况。表层上看好像是有一些全面性的考量,实际上是本能高于理智,降低了思考的深度而延伸了视野的宽度而出现的一种会脱离实际而偏向理想化的状态,本周笔记下关于这种状态的个人观点

从事的本身出发,“想要、既要、还要”的状态,代表着对目标和关键任务有追求,同时扩宽了视野,在实现主要目标的同时兼顾其他方面,在视野范围内扫描出各种可提升可改进的业务点。这种在做事的层次上是相对能减少一定的盲区,不足信息缺口而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提升执行的质量,但也仅在做事的层面上能有一些效果

当在决策视野时,这种状态反而会因兼顾贪多而产生诸多障碍,首先会干扰关键任务的优先级选择,决策拖沓乃至在方向上的决策产生焦点目标模糊;其次是过多的目标追求给团队带来更大的压力,繁重且低性价比的任务很容易拉低疲惫和提高焦虑,影响团队稳定与凝聚力;此外在执行层上也会连带因为资源的过度分散而使得每个目标都无法充分得到支持,试图兼顾的过程中出现资源投入不足,导致最终整体效果低于目标的负循环情况

审视下这种状态人的因素,起因它是种原始和本能的状态,其次之所以如此不做选择都想要,思维上是缺少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深刻理解,对问题的关键解构不足导致都想要。而心智上想要兼顾是因为内心的贪欲与恐惧,心理不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一种内耗状态所产生的关联行动。这两者有权重差异,可以强化训练思维来对抗心智上的不足。与之对应的,在思维上得聚焦在把问题的关键层级理出来(追求与目标的梯队层次),抓主要梯队的目标后(即明确主要的核心的目标),第二、三梯队的大部分能达成或是迎刃而解或是已不那么重要。这需要能力和认知来支撑,这是在思维层级上应该主动训练的关键所在。最难的是知之而难为之,得刻意练习

所以做选择做决策的逻辑上应该是,在心态上是要能战胜恐惧与贪婪这两个心魔,做好自己心智的主人;在思维上是要能在各种矛盾中抓出主要矛盾,明白清楚真正想要的以及真正在进行的;行动上是集中资源解决主要矛盾而非兼顾。简而言之,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让结果越来越靠近目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