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思维的困局

当玩到某个游戏、体验到某些玩法时,会不自觉的下意识的启动拆解的“程序”,边玩边分解体验,注重逻辑的自洽而少了感性信息的捕捉。这是现在的我,最近被提醒作为产品的视角是在哪里。重新扫描了下自己,发现有开头这么个潜意识的程序一直在默认执行着。又延伸出两个附加障碍,一个是当扫描到问题时,会下意识的把问题和个人捆绑,要以为己之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解决,一个是当内容是自己参与之后会附加滤镜而低效选择。

跳出逻辑陷阱,意识到问题本身和我的真正关系,方向大于质量。有这么个障碍,应该很多埋头执行的小伙伴都会有,就是遇到问题时,下意识里的逻辑是我怎么去解决它或是要我该如何解决它。看着好像没啥问题,实际上这意识会把解决问题的焦点放在在“我”和“问题”之间的路径,当问题是确定了的时候这个逻辑成立,但当问题本身是动态的,或是变量过多时,会出现过多倾注在对应调整解决问题的路径上的情况,而少了真正去关注问题本身,以及如何让问题解决,这就陷入了与自己较劲的状态,是一种自证行为。已知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执行力低的很大的障碍是陷入在不断的纠正我与问题之间的路径,没有跳出来去聚焦在问题的本身以及解决它所需的资源的分析和选择。知道而没有出现变化没有做到的障碍不是在这一层面了,是在面对问题时,让问题与我进行纠缠而没能做出真正的选择。

做出真的选择,区分主要矛盾的价值远高于埋头解决各种次要矛盾。矛盾的所在,不是单纯的从目标往回看,这很容易产生理想主义的路径,也不是从当下看目标,这也很容易产生囚徒路径。这两天把刚发生的案例复盘了下,抓主要矛盾的关键不在于对信息的处理量,而是视角的维度。前者是执行者思维,认为只要把足够的信息量消化处理,就能无死角的从中发现主要矛盾,这种拼算力的方式在维度少、信息量聚焦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效果,但当面临复杂多元的局面时会跑死机,毕竟人在单位时间内的算力有限,且信息往往是碎片式的,更容易产生基于有限甚至错误信息解读后的错误选择,因此逻辑上来说是无法再问题出现的层面去定位问题的主要矛盾所在,得跳出问题所处的位面去看问题才能发现主要矛盾所在。这点和人的自我一样,无法在本我的状态下进行客观的自我觉察。当我们面临一个有风险的选择或是判断时,保下限的做法往往是做出保守选择,但在问题层面之上抓到主要矛盾并由此做出选择的才是真选择,如果某人的思维习惯是很容易下意识采取保守选择,关键是缺少关键的信息依据,同时也是对看问题主要矛盾的训练相对缺乏。最近的一些工作实例里,有观察到高手的判断逻辑,会把观点和客观事实做好课题分离,对做选择判断时所需的关键信息很敏感且清晰,所以能更迅速且精准的捕捉到,并做出决策,而其他人可能还在进行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逻辑链条是基于结果倒推捕捉关键信息,而不是基于信息去推进演绎结果,这个是需要锻炼,从而从行为内化到意识。所以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大量努力来磨炼的技能,是对大量信息的立体分析处理和从中做出决策的综合能力,学会正确清晰地思考和判断决策的方式,才是在做选择。

辨事实观点,悟大小之境

这周收到对于思维认知方面的反馈礼物,对我的个人阶段小复盘非常有帮助,消化思考之余,也把这周两个与思维有关的工作生活的例子笔记下,一个是从他人处看到的问题,一个是自己踩进去直到被提醒的状况

第一个,是关于事实与观点的收获,也是看人的一个关键视野补充。先来前置信息,我对事物的解读,习惯是从数据、现象等可掌握的信息中归纳,或是从某些被确定的认知信息里进行演绎,在表达上往往是展示结果而少于主观输出结论,久而久之在面对问题时会自然的启动这套分析逻辑(条件触发自启动),然后进入关注对问题的解读而少了对问题的关键判断,有意识到这个运转状态缺口,但对这个问题的自我理解有偏差(至少之前是如此)。在这个前提下,会比较在意那种能对问题/现象直接给出判断的人(有那种缺啥就天然认可啥的那种潜意识驱动),同时在评价对方时,也会自然的对积极表达主观的人有加印象分。5、6月有两个没跟上团队发展的同学下车了,他们在之前都是那种很会表达观点的人,当时的支撑点是来自于所处的象限是熟悉且有积累的,其以自我的观点表达的背后有所支撑而不踩坑。但当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时,走到盲区或是边界范围,继续用个人的主观表达就处处时坑点,然后被他人用事实、数据挑战时就又产生了情绪,因为情绪就又一直要强调自我的观点正确,就这么进入固化思维的自证预言陷阱里。收获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从中有捕捉到我执思维与客观思维的明显差异。我执思维下是以自我为出发,以我认为、我觉得为逻辑起点,同时往往也带着滤镜去找寻证明自我观点的事实,尽管事实可能只是很片面或很小的一部分,小的说是抓问题偏了,大的说是罔顾事实。而客观思维逻辑下,自我是弱于现实的,更在意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讲实际发生的来引出观点。自我缺少的是跳出问题本身观察问题的思维层次,而不是缺少观点输出。一部分是当一个人的表达都是从“我”出发,那思维就进入了固化封闭状态,越是变化阶段,越在边界和盲区越好真正看出人的思维状态

第二个,是大与小。从生活到工作的一个收获。我小孩以为他周末要分班考,然后就整个人有些焦虑,觉得几个科目都还有很多要补的什么的,连续几个早上看他急躁的很,周五早上跟他说了下他的状态问题,告诉他学习上不要只看到细节,先从上往下看关键的短板和不足,再往里下功夫,不然时间投入了捣鼓了一堆事,最终反而没啥收获。说完的同时自己突然就有个被打到的感觉,不由得看到自己最近也是同个问题来着,真正关键事的投入没有预期的多,在事情堆叠的时候,过于把自己变小往里钻了,被小事把自己给填满了,眼里都是各种细节小事然后就焦虑堆叠,影响了效率效能,自己也缺少把自己变大的那种思维视野,让自己被小事给消耗住了,思辨能力下降也缺少包容性而被小事套牢着。所以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又忙又焦虑时,要停下来跳出去,把我自己放大了从上往下看一看做做取舍,而不是埋着头要把所有眼里看到的事都搞定。

最近习惯于写自己的心得,是在用这种方式扩展盲区,这来源于一个心理学理论,约哈里之窗。也是去年写周报过程中的关键收获,是一种自我觉察的方式,简单地说,在一个开放且积极的团队中,自我对他人开放的区域越大,往往也能获得他人相一致的开放区域。

正视优势与塑造自我领导视角

这周给了位小伙伴比较直接的负反馈,他选择回到熟悉的业务模块,认为前阵子的新工作内容里障碍较多,修修补补中没成就感的同时觉得不够聚焦,选择到自己擅长的模块中。我直接说他在面临问题时做出的所谓聚焦擅长的选择不是真正的聚焦,大部分这个行为的本质是固守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在当下迷茫阶段时可以有阶段性的过度,但应该要从客观角度去看自己和思考。这周的小结是对这个的理解笔记。

当我们面临问题时,本能反应上会对问题进行反应,成长思维面对问题障碍时会天然的认为是个机会,相对会客观的围绕问题研究。固守型的面对问题时会自动叠加非客观的信息,比如当做评价或是个判断而拉高情绪的影响力度,视角会相对变得主观为问题找到理由(把问题归咎在外界因素上,或是归因在自我无法变化的理由上),从而让自己的心绪得到缓解。如果自己本身有一定的优势,而此时问题的归因在外,就很容易再之上延伸出开头的那种认知与行为,给了自己一套“聚焦”优势的说辞来回避直面问题。从客观角度看,聚焦所长是对的,但往往会踩到两个坑:错误的理解所谓的优势,以及缺乏对自我的领导视角。

其一,错误的理解优势。就是错误的把舒适区当做核心优势,关注到我擅长做的,而不是我做的事的价值。前者是从本我的角度出发,视角在我而不是在事,看到的是我擅长以及对从中不断的正反馈上瘾。而我做的事的价值,是需要从客观的我的角度出发,看到的优势和事情和目标的链路,聚焦在链路上的价值所在。而大部分的本我视角中,正因为比较擅长而很容易守旧不更新自我的“系统”和“软件”,这个效能只会越来越低,当发现时就很糟糕了(感慨下自己过往这里踩了大坑);另外一个障碍是会抓不住成长的机会,因为擅长容易自以为是,就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也较难接受新的讯息,反而少了其他的成长的机会。要让自己能够看到所长的事的链路价值,就需要有自我的领导视角(内视自我)。

其二,缺乏对自我的领导视角。如果把自己当做团队中的一员,然后自己另一个角色是团队管理,那么会存在对自我管理和领导的两个“角色”。自我管理是要自己能高效能的完成目标,过程中保持对流程的迭代;自我领导是要让自己能站在第三方视角看自己,看自己在做的事的价值和思考什么才是更值得去做的事。前者是对目标效能的观察,聚焦在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这个维度在有一定的经验后会持续的塑造自己的信心,因为路相对熟悉,清楚做好工作所需的技能、时间、资源运用等,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效能优势会更加显性,其带动的正反馈会让人不断埋入其中,且产生足够的“自恋”感受(形成了自我所擅长及优势的认知),最大的坑点是产生对过去的那个我才是真实的我的错误认知,然后当自己要走出舒适圈时就会非常剧烈的产生不适,并且认为那不是真实的自我来否定自己对边界的探索和自我的革新。所以只有自我管理角色还是不够,还需要能有不断审视方向的领导视角,能在关键阶段让自己客观的看待自己和环境,看到到产行行动是两件事,自我内视能看到,但行动的改变由内向外是非常难了,得抓住外因来驱动。先让自己行动起来,然后从中观察和思考,尽管会不断遇到困难,产生迷茫混乱等复杂情绪,但要课题分离的认识到这些都是必然的过程,坚守信念从中内化(在问题中调整塑造)。

老话说得好,在问题中学习,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所谓的优势是能迭代自我而不是过往的自我。

积极心态变通思维直面挑战

这周读到一句很触动的话,“我们缺乏信心不是困难造成的,而是这些困难来自缺乏信心”,触动的根因是本周有个工作上的实例与之共鸣了。事情是在发现一个游戏关键障碍问题时,我结合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分析,给出了机会小挑战大的判断,然后由此在选择的权重上产生了变化,且因为逻辑是通畅的,在有被点出选择问题时还是比较坚持的,坚持的认为有个障碍无法克服,所以要走旁边的路更合适。

首先本周的分享不是说要无脑的融入共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过于快速融入共识会带来“团队迷思”这种大坑,这里说的一切都需要有独立思考为前提。

回到正文,面对困难挑战时,心态与变通思维是关键核心,积极的心态能在有勇气直面苦难,也能走出那种被自我意识操控的“自证预言”的状态。大部分因为阻碍而影响状态都是涉及到了“自证预言”的陷阱,潜意识里开始影响自我的思维和行为,从中捕捉和放大障碍带来的负面,从而又加深对障碍的恐惧,最终就像个黑洞似的拉扯着自己往更多延伸问题的方面发展(就像遇到个障碍,潜意识里也会不断放大状况和问题来证明自己对障碍的判断,对象是人也一样,喜欢的会不断放大好的,嫌弃的会不断捕捉到对方各种问题)。所以此时积极的心态很重要,这里的积极心态有更具象的描述,是一种剥离掉自我的客观的心态,类似课题分离的状态,把我与障碍分开,相信障碍能解决,且积极为解决而寻找路径与资源,而不是认为障碍是由我去解决(帮我解开开头那个障碍的是事情发生的隔天,在会议上大家坦诚的交流关键信息,过程中我才跳出自我的状态)。从障碍本身去看,尽管还需要行动和未来的验证,但这里最关键的是心态上从我和问题这种单向链接的方式切换到是以障碍为核心的多维路径的方式。所以这里最大的启发是,面对挑战与障碍,心态上要积极的切换到以它为焦点。

关键之二,有了积极心态后,还需要的是要坚持变通思维。也有句老话说的好,如果认知里都是对的,那为什么当下结果不是预期的目标呢。反向视之,认知上是有缺陷的也存在着偏见的,很多时候人在无知的状态下也是自己不得而知。换个角度来说,思维局限性的牢笼束缚性很强,毕竟我们自己对事情看法的那一套逻辑,更多的是自己固有思维的执念,而不是真实世界的逻辑(处于本我状态而不是客观状态)。变通自我就从认知的扩面和升维上下功夫,扩面主要是让自己处于空杯状态,意识的焦点不是在已有的,而是在能够再放入的,汲取能够再放入的,加以应用转化内化。升维的难度最大,我还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毕竟我老是习惯在基于信息进行原因、发展、结果的分析推算这种平面式的思维习惯,而升维我的理解是在这过程中加入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能从平面里跳出去用更高的视角来看,更高的视角也意味着要从事情本身、角色本身上进行切换,这里也延伸一下当下的理解,缺乏变通思维时在面对变化时往往是自我的情绪大于感性,也是因为缺乏从平面跳出去的思维视野,从而因为变化而在同一平面看来就是突然出现各种阻塞障碍,要很费力的去翻越克服,而高纬视野里就很容易看到变化产生的困难与障碍的本质。

挑战与困难一直都在,但同时也是在提醒和告知还可以变得更好以及改进的机会。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以及什么样的视角和维度看待它。

少也是多

少也是多,写这个周报前,心理最大的念头是这个。

最大的感受是来自于今天跑某个开发中版本的体验过程中串起来想到的。起因是今天要评估该项目开发中的新版本,因为是新的里程碑,且此前沟通过版本验证核心,所以切换了一些视角进行评估,抛弃了过往的一些对这个项目所必须要承接的内容执念,就只单纯跑其版本核心的验证元素,结果是玩着还有些上头了,本来就计划跑半小时的内容,结果拿起放下反复多次,即便到输出评估结论后,写周报之前也还打开游戏在玩。进入这种奇怪的状态的主因,来自于为了跑硬装循环评估,让自己丢掉此前深有执念的软性的关键设定预期,只是自动代入一些新手体验必备信息后就进行版本的评估体验,刚好该版本版本的内容少、节奏快、核心循环完整,反而因为简单而建立了循环目标。

刚好也同时在思考个关键障碍问题,然后前面到现在,一个念头一直在脑子里,问题的修补、优化,是一定得加量加码吗?今天早些时候发现个重要的现象问题,当时发言是“缺少XXX”,言外之意是增补,但发言后自己也陷入反思,做加法是最简单的选择,但往往也是最大的泥坑,因为堆叠起来最终是过于冗余负重且难调整,被内容绑架。而放空了跑这开发中的版本,反而从中想开头的那句。应该是控制有限的信息里去做精做透,而不是浅层的做加法覆盖问题。

事情如此,人也是如此。最近脑子有些信息堆叠,来源于最近自己的“贪多”毛病,当前业务特殊时段的关系,参与的事多了,同时也改变了原有事情的循环,按照新的方法方式在运转原来的事。这里面的信息不少,可以说是扑面而来,然后自己开始了啥都想要的状态而不自知,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但实际上精力分散,反而诸多事情跟进不深,看似都有做实则没到位且效能偏低,过后还自我耗能过多反而身疲心累。事情可能可以通过团队产能的方式稳住,但是人肯定是不行的,贪多堆叠到一定程度就是过载而啥都掉地上。人应该要发展的是核心逻辑的夯实以及对思维高度的训练,而不是丰富的从业经验来着。

这种很像做游戏的某些特殊阶段,发现问题障碍,想到用堆叠的方式,前期能有明显效果(因为新增的事务在拉伸,掩盖了下盘的脆弱),而循环跑一定阶段后,就会被锁在其中而能效越来越低,进入了比拼消耗的模式,每一步都战战兢兢,每一步都可能是死亡线。过去的发展阶段中这类选择是可以跑得起来的,但现在的用户状态变化大,复杂冗余的信息都会被用户否定掉。用户玩自己熟悉的类型的同时又希望是有不一样的,就像个卡牌用户会换游戏但往往还是玩卡牌(从一个换到另一个),要保留他熟悉的那些经验套路的同时还要能有新的体验,看起来是矛盾的选择下诉求也很明确,核心结构是要熟悉的,内容和变化要新鲜且多样的(体验的内容多样且变化)。所以啊,就不能再用复杂的结构去做底盘,因为底盘结构的多,也意味着对用户的筛选。易上手难精通是多年前大众做游戏的追求,走向复杂化都是因为内容消耗和商业化的需求。那么回到原点看,一个极简耐玩的底层(比如一种卡牌策略战斗底盘,或是某个RPG类打宝PK循环,或是带消耗的经营战斗模组,或是无限堆叠数值的经营养成模组),夯实了它们在极简下的循环后(能玩且耐玩),剩下的精力用来做体验内容,而不是去增加会影响到底层循环的系统,会是更优的选择,也是更容易覆盖人群的方向。因为底盘结构精简就容易上手,而上手后体验的是之上的内容,内容是可以不断变化给用户带来新鲜感和周期性刺激,且不是那么需要和底盘耦合。所以少就是多啊,系统复杂的成熟项目在复刻时大多只能走类似换皮路线,毕竟复杂的结构在那边,动不得。而底盘系统的结构越精简,越能支撑起上面的丰富变化,做游戏还真的从内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