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玩到某个游戏、体验到某些玩法时,会不自觉的下意识的启动拆解的“程序”,边玩边分解体验,注重逻辑的自洽而少了感性信息的捕捉。这是现在的我,最近被提醒作为产品的视角是在哪里。重新扫描了下自己,发现有开头这么个潜意识的程序一直在默认执行着。又延伸出两个附加障碍,一个是当扫描到问题时,会下意识的把问题和个人捆绑,要以为己之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解决,一个是当内容是自己参与之后会附加滤镜而低效选择。
跳出逻辑陷阱,意识到问题本身和我的真正关系,方向大于质量。有这么个障碍,应该很多埋头执行的小伙伴都会有,就是遇到问题时,下意识里的逻辑是我怎么去解决它或是要我该如何解决它。看着好像没啥问题,实际上这意识会把解决问题的焦点放在在“我”和“问题”之间的路径,当问题是确定了的时候这个逻辑成立,但当问题本身是动态的,或是变量过多时,会出现过多倾注在对应调整解决问题的路径上的情况,而少了真正去关注问题本身,以及如何让问题解决,这就陷入了与自己较劲的状态,是一种自证行为。已知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执行力低的很大的障碍是陷入在不断的纠正我与问题之间的路径,没有跳出来去聚焦在问题的本身以及解决它所需的资源的分析和选择。知道而没有出现变化没有做到的障碍不是在这一层面了,是在面对问题时,让问题与我进行纠缠而没能做出真正的选择。
做出真的选择,区分主要矛盾的价值远高于埋头解决各种次要矛盾。矛盾的所在,不是单纯的从目标往回看,这很容易产生理想主义的路径,也不是从当下看目标,这也很容易产生囚徒路径。这两天把刚发生的案例复盘了下,抓主要矛盾的关键不在于对信息的处理量,而是视角的维度。前者是执行者思维,认为只要把足够的信息量消化处理,就能无死角的从中发现主要矛盾,这种拼算力的方式在维度少、信息量聚焦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效果,但当面临复杂多元的局面时会跑死机,毕竟人在单位时间内的算力有限,且信息往往是碎片式的,更容易产生基于有限甚至错误信息解读后的错误选择,因此逻辑上来说是无法再问题出现的层面去定位问题的主要矛盾所在,得跳出问题所处的位面去看问题才能发现主要矛盾所在。这点和人的自我一样,无法在本我的状态下进行客观的自我觉察。当我们面临一个有风险的选择或是判断时,保下限的做法往往是做出保守选择,但在问题层面之上抓到主要矛盾并由此做出选择的才是真选择,如果某人的思维习惯是很容易下意识采取保守选择,关键是缺少关键的信息依据,同时也是对看问题主要矛盾的训练相对缺乏。最近的一些工作实例里,有观察到高手的判断逻辑,会把观点和客观事实做好课题分离,对做选择判断时所需的关键信息很敏感且清晰,所以能更迅速且精准的捕捉到,并做出决策,而其他人可能还在进行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逻辑链条是基于结果倒推捕捉关键信息,而不是基于信息去推进演绎结果,这个是需要锻炼,从而从行为内化到意识。所以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大量努力来磨炼的技能,是对大量信息的立体分析处理和从中做出决策的综合能力,学会正确清晰地思考和判断决策的方式,才是在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