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忙碌中守持积极心态

本周分享下对于忙碌中保持积极心态的一些探索。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是要命;周六是被疼醒的,半个脸像被人打了似得肿起来,医生说就是牙龈发炎,让回家吃消炎药注意饮食和情绪,最后这个我回家路上琢磨了下,当医生开开了消炎药让回家吃药时,心理超不爽,和我跑急诊的预期是不符,应该是有些对人不礼貌的情绪外泄。

躺了两天刚好也给了回视的时间,扫了下最近的自己,果然是不对劲的,急躁和焦虑的情绪占大头,继而影响到了心态,这心态有些扭曲,不是那种放弃、逆反,而是保持着看似积极的状态实则钻入到自己情绪之中的状态。简单的说是那种只着急自己着急的,不是能真正着急到核心关键上。在忙碌的前提下,可能有人的忙是被情绪所带动的感性的忙,并非真正理性的忙,延续着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想法,是这周的笔记。

首先这种忙碌而影响情绪状态的,应该有几个层面的因素,心理的、节奏的、情绪的。心理层上来说,忙碌的时候思考量也大,如果忙碌的时候又夹杂了许多的过去、未来等,更容易因面对的问题面广泛而焦虑不安,此时本能影响下相对容易疲惫,继而影响思考质量,负面叠加下就容易加重心里负担,产生负面状态。节奏方面来说,在工作上面对问题与挑战时偏离了预期的节奏,容易产生额外的精力能耗;如果周期性的出现,额外能耗会超过回收机制,叠加起来就会产生心理层的负担。情绪方面来说,是影响心态的最直接因素,在前两个的负面叠加下会引发情绪的能量,烦躁和易怒,或是沮丧焦虑等,这些被前两层的负面叠加激活,然后又进一步消耗能量,影响工作效率和结果质量,又叠加了负面,又进一步激发情绪的负面,极端循环就产生了。古话说心忙则累,主要就是这三层负面叠加的作用产生了主观意识上的累,又进一步影响压制了积极心态。

回忆了下大佬们多先处理且解决诸多问题时的那种稳定、平和、积极的心态,其修炼的路径就很值得学习。其一是关于心态的调整,从更高往下看,大部分眼前的问题都不是关键问题,心态的调整是先选择问题,而不是盲目解决问题,做选择而不是都想要。这步极难,在面对诸多问题且忙碌的状态下,很容易进入都想要的预期,用这类根本不可能达成的预期来填补和产生一种心态中和作用,为问题和障碍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积极心态需要破除的就是这种中和作用的陷阱,在选择上下功夫,管理预期调整自我心态。其二是时间的科学管理,我们有各种工作计划、任务清单能更有序的拿结果,但过程中缺少真正的灵活性,紧急和重要往往都在过程中动态变化,而在忙碌中很容易因为要搞定原来既定的结果而无法接受或是忽视变化的影响,或是说没能去思考变化和结果的逻辑关系,时间与问题的负面堆叠就此出现。保持视野高度看全面而不是固化在眼前事物的处理,做更科学的时间管理。其三是接受失败,不是认可失败结果,是能从失败中找到正确的可继续的路,最近对这个感触颇深,修炼到位的大佬会在障碍中能看到可达预期结果的路径,而其他人就会受限在障碍之中而被情绪所干扰,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来很大的收获,还在消化中,浅层理解其中的关系但还没进入到关键的逻辑。前两个道理易懂做到极难,是忙碌中保持积极心态的有效修炼。最后这个是看到发展规律层面了,凡事有弊端皆有其受益,不只是积极的心态,而是主动掌控的心态,应该也是上下层心态差异的关键所在。

笔记就是写给自己的,保持清晰理智不迷失,以积极心态面对障碍,路虽远但在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达。

消解内耗的心得

本周是分享下关于消除内耗的一些感想。

观察自己最近没有之前那么内耗,是个人觉察事务的视野和关注点所带来的变化消除了内耗。

解决内耗是从己身出发,内耗的本质主要是预期和当前的不适配所产生的冲突。比如想要减肥但没有行动又控制不住嘴巴,比如想要提升但没有进行对应的学习、训练动作;或是对某些事物的预期过于理想而带来的和实际可达的冲突等。就算是未来的而产生的内耗,也是因为基于当下现实和预期的矛盾所产生。这里面几个变量,基本上都跟自我有关。所以解决内耗的方式是改变人,不是改变事,改变了事,但如果人的变量没处理,新的内耗还是会出现。

调整自己主要是两部分,其一是调整改变对事物关注的能量的控制,变得更有目的运用,不要任由本能随意掌控涣散。其二是积极行动,用行动来验证预期并保持迭代。能量控制方面是内耗产生的主要障碍,是在于偏离焦点且想得多。比如行动之前想得太理想,想要顺、稳、定,那基本上没办法有效行动,或是只能待在舒适圈内,然后因为预期和现实的差异过大而产生巨大的内耗,并且扭曲和估值的认为是没选对或是选得不够细,又开始新一轮的理想化选择,这里面的能量用错了,行动前的不是不想,想的是目标和路径,而不是想过程。从现在开未来永远都有产生内耗的存在,因为不确定性永远存在。其次是行动的时候,不能瞻前顾后过于纠结,如果把能量过多用在这方面,得到的永远是无解的答案,只能再加剧内耗的产生,行动的结果无非就是在达成和未达成之间。行动前的能量运用要多维度去分析目标和路径,而行动中的能量是要聚焦在行动本身的运作执行。

再到积极行动方面,要排除内耗产生的关键障碍,行动内耗主要是行动关注的焦点偏离行动关键所产生。行动与能量控制是连为一体的,行动的时候不能太直接落在过程和步骤,最关键的目标结果和基于结果拆分的关键路径才是一开始的大投入。如果行动的焦点错了,那行动的结果和预期往往有明显差异,内耗就来了。第二个是行动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关注在不稳定性、过于放大困难障碍,或是对失败极度害怕,行动中最关键的每一步的目标和每一步的校准迭代才是行动中的关键焦点所在。否则很容易出现行动稍微受挫就考虑直接X掉底盘重来或是走回头路求稳的选择。简而言之,没必要为一些预期偏离实际的事务产生内耗。事务的达成就两态,未开始和开始。未开始前知道要什么、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行动中知道当下是什么和下一步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笔记到这里,再感慨下,只有走出自我局限去感受环境与伙伴的力量,才是真的开放。最近紧张且忙碌,但总有股能量在帮助着,从其他同事那边助力很多,像在发行的视野和判断力上,从发行团队伙伴那边获得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在面对项目服务端的压测方案时,像德文、志斌、志顺、国建给了专业支持;像32的体验上,发行的小伙伴积极补充了很多用户体验的要素。到了公司测试,邀约深度体验时也得到很多伙伴的支持,尽管像几位策划大佬本身也在冲刺忙得很,但都马上答应且积极行动;还有一直在拼的项目组及发行伙伴们,正是身处的环境与身旁伙伴的状态,就像个能量链一样不断在注能。是这些能量不断的续能,所以当面临障碍与问题时,不会纠结和内耗,而是是能更积极的朝着正向行动起来。这个感受变化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环境与伙伴的状态是都在的,其中的差异还是自我的心境。过去与当下的变化,改变的是自我运转的一部分底层逻辑,从固执走到开放,从本我走向真自我。从这个角度看,内耗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呗,遮蔽了双眼而身处宝库不自知才最可怕吧。

同题不同解

这周分享的是面对问题时,自我状态产生变化的笔记。

这次的我与去年的我,都刚好碰到同类的问题障碍,而两次在行为、情绪、状态上有明显区别,去年的我是处于懵的状态,焦点落在了找问题的原因,纠结在为什么,要从结果中解读问题的原因,当然行动的结果有限;当时还回顾了下,是情绪压制了感知判断带来的副作用。这次是把焦点放在对问题的解读和定位,侧重在是什么,从验证结果中寻找机会。现在看但是,在情绪和状态上还没有达到理想,没能完全课题分离来让自己的感知判断力一直保持在线,某些阶段的状态还是会被情绪干扰;不过行动上相比上一次有明显的变化,面对问题时没有只停留在最上层的运营数据的解读,会组织和协作小伙伴们,从数据(理性)和用研(感性)的角度,做往下一层的问题定位和分析,从刚开始的复杂冗余的基于内容、数据的问题定位分析,到简练的从行为数据定位问题辅助验证,在过程中的迭代调整也让事情更有效能。

周末回想下自己这次的情绪、状态、行动三者的变化,关键是两个维度的变化,维度一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维度的变化,维度二是面对问题时的状态变化。这两个维度的变化来自于去年至今在跟随大部队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个从旁观者看自己的习惯,以及从他人反馈中汲取外部看自己的机会。(这里面有个坑,有段时间会很纠结在看到了就要马上改变,但又因为瞻前顾后担心没看清就行动带来更未知的结果而裹足不前,这个还在练,后面再规整分享)。回到今天想要表达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的变化,让人在面对问题时能不被问题表层所阻塞。

先说看问题的角度。是保持阅读、观察学习带来的。先分享个观点,不要以固有的、以往积累的所谓的经验的路线来解读新问题,是大坑。每次面对问题都要用不同的维度视角来观察,不着急解读问题本身,先定位、定性多观察,再下手。保持阅读是提升思维方式的好方法。去年有个笔记时提到自己阅读的变化,以前是自己啃书自己理解、应用,捞干知识点的周期效率非常慢;现在是新媒体里有很多的经验、知识干货。就拿后山学习群里的信息来说,丰富多元,涵盖了不同领域和学科,从中汲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不会马上用到,但是可能在某些时刻某些事、某些障碍就会触发到他们,在观察和分析时无形中就带上了以往积累出来的思维视野,看问题不再局限固有的视角。观察学习主要是从跨业务工种和向上观察学习,观察其他岗位的同学对某些事物的观点看法,观察面对类似问题其他同学的视野和解决方式,获取不同的视角扩宽;向上主要是学习和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我没看到这个,为什么可以这么看,为什么问题的权重是这样,为什么选择这些和放弃那些...等等,从中获取更高维的视野提升。经常被提醒要上几层楼再看,而上楼的路径,是观察学习、积极锻炼、反思总结。

再说心态。是只看到问题本身,还是能再看到问题的机会。老子曰“反也者,道之动也”,毛主席也说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老子的话,可以简单理解为,事物的对立面始终存在,以及事物的对立面互相转化,问题的出现也意味着问题解决的时机出现。毛主席的矛盾论中强调了解决问题不是全面铺开,是要解决其中的主要矛盾。这里想分享的是,高手看问题不是盯着问题本身钻牛角尖,是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和解决关键所在,这两者是共生的且有顺序的,关键所在来源于对问题的发展机会的解读。一个勤快的人如果这层逻辑没搞清,那么会变成遇到问题就扑上去死咬,出傻力而不得劲,然后悲观者心态看待问题,把问题过于放大受困于问题。而观察到身旁的高手们,会积极在困境中找到机会火种,不会被可能得高概率失败吓到,也不是盲目莽干,会把问题当做挑战与突破的机会,积极分解向前的每一步,勇敢的踏出并坚持不懈。让人脱离受困问题本身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其裹足不前,不如遵从内心积极前行,这也是能在不确定的前行中走出确定的路径的必须的心态。

最后,安利下樊振东1/4对阵张本智和的比赛。周末得空回看下,7局比赛,开场0:2、到2平、再到2:3,最后连扳2局,以4:3胜出。球技之外,心态是双方决胜的关键,最后2局对手的心态崩了,樊振东从始至终都表现出强大的稳定的竞技心态。联想到现在的游戏行业,竞争红到发紫了,我们也是场上的选手,比得也是面对竞争时心态和功底,技术、设计、表现都差不大了,能在顺风局保持清醒、在逆风局稳住心态是制胜关键。一个视野开阔、业务精深、敏捷迭代、快速响应的发行和研发团队,身在其中的我感觉蛮爽的。就像跑马拉松时,尽管累了,但看到每一步都在前进,而终点不断靠近,坚持就对了嘛,干就完事了。

多元视角下的问题观修

以多元化的视角来看问题,是一直以来个人的修炼要素,在去年下半年有意识到可以用第三视角观察自己的方式后,观察自己在现实中的所想与行为变成是每天、每周的一个小习惯,踏入多元化需要长周期的循环训练,在这之前,从内到外有不同的观察问题的维度,这部分会影响、干扰对待问题的状态和视角,本周笔记下这方面的阶段收获

面对问题时,最大的障碍时情绪,去年有次思考过这方面,人在面对问题时,极其容易因为情绪而压制了理性的感知判断力,以及干扰了欲望、目标。导致在情绪的干扰、破坏下做出偏离初衷的选择,而往往还是错误的选择。这里发现了高手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异,是在对情绪的运用,高手在面对问题时,情绪的作用是提升自我能量来更好的处理和解决问题。而普通人则因为情绪放大本能的力量,失去理智被本能所控制。无论是课题分离,还是自我冥想等手法,都是在修炼自我对情绪的管理,人的情绪是无法消除,是识别与管理。这里我的经验是,保持习惯性自我观察,不在意时间与频次,保持就好,会对自我情绪的变化有相对的识别,对自我情绪的控制会有效得多,在面都问题时能保持理性感知判断力,不至于大脑宕机

在情绪的有效控制下,再就是要对问题有定位。这里的定位不是问题的大小或是影响,是关于问题在立体空间里的位置,这个立体空间是结合目标、预期、环境、资源、外部变量等诸多信息的空间。有问题时就不只在问题发生的层面看问题,往往事理不清还乱,且会进入问题无穷尽模式。可以先跳出问题本体,运用不同视角来看问题现象,从预期结果看问题,从侧面、上下层、内外环境等来看,给问题在立体空间里有其对应的位置。这样能知道问题所处的时空定位算是对问题有底

问题会有主次因之分。主因和次要因素,不止一个,是像魔方那样立体。以往会把问题进行分层,并且产生了上层要构建有下层做基础才能构建,但这种把问题简单做分层的方式局限性很大,只是在看问题而已。从上往下看,解决的是关键重要问题,而不是解决全面问题,要拿掉完美主义。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当前的问题可能在未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解决方案。或是当前的问题会有其他的因素来补充或是解决,多元化视角看问题的核心在这里,多元化是需要有立体、丰富的视野来构建,这要求人要保持学习,并且积极扩展和探索不同的角色、领域,才能踏入立体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分层看问题的领域

看问题注重证据,依据可靠的事实和数据来形成观点和判断,但也不能失去主观的参照。证据视角是基于事实与数据,不是基于主观去用片面的事实、数据论证主观。此前也分享过,强者是基于事实输出观点,弱者是为观点寻找事实,面对问题时关于客观结果的关注和解读,就是处理问题高下之分的关键。但也不是意味着要抛弃观点,往往观点代表着情绪的一部分,它可以在事实之后但无法被忽视,因为我们做的是给人用的作品,使用者往往是以情绪做判断。以事实、数据做基础,加上主观的问题做参照,前者定量,后者定性,缺一不可

问题的出现,往往也是变好的基础起点,能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行动可以更聚焦。当以目标终点反视当前,从问题往前推衍目标终点,这两条路径结合起来会更清晰,也能好能抓住下一步关键行动的方向与目标。怕的不是有问题,是面对问题时缺少从问题看机会的视角,乐观的积极的态度还是必须的,只看着问题本身就意味着放弃可能的机会,是个错误的选择

最后,一定要有接受不确定性的内心。问题都没有绝对明确的答案,也都是在不断变化,之前坚定的基石,可能在接下来会因为各种变化而变成是个深坑。而某些点状问题的搭配组合可能又恰好解决了某些问题。往外了说,有时候问题不在问题的本身,是外因变了的。所以面对变化的熵增的环境,有主动拥抱变化的理念,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探索中逐步接近真相,才能走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