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分享的是面对问题时,自我状态产生变化的笔记。
这次的我与去年的我,都刚好碰到同类的问题障碍,而两次在行为、情绪、状态上有明显区别,去年的我是处于懵的状态,焦点落在了找问题的原因,纠结在为什么,要从结果中解读问题的原因,当然行动的结果有限;当时还回顾了下,是情绪压制了感知判断带来的副作用。这次是把焦点放在对问题的解读和定位,侧重在是什么,从验证结果中寻找机会。现在看但是,在情绪和状态上还没有达到理想,没能完全课题分离来让自己的感知判断力一直保持在线,某些阶段的状态还是会被情绪干扰;不过行动上相比上一次有明显的变化,面对问题时没有只停留在最上层的运营数据的解读,会组织和协作小伙伴们,从数据(理性)和用研(感性)的角度,做往下一层的问题定位和分析,从刚开始的复杂冗余的基于内容、数据的问题定位分析,到简练的从行为数据定位问题辅助验证,在过程中的迭代调整也让事情更有效能。
周末回想下自己这次的情绪、状态、行动三者的变化,关键是两个维度的变化,维度一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维度的变化,维度二是面对问题时的状态变化。这两个维度的变化来自于去年至今在跟随大部队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个从旁观者看自己的习惯,以及从他人反馈中汲取外部看自己的机会。(这里面有个坑,有段时间会很纠结在看到了就要马上改变,但又因为瞻前顾后担心没看清就行动带来更未知的结果而裹足不前,这个还在练,后面再规整分享)。回到今天想要表达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的变化,让人在面对问题时能不被问题表层所阻塞。
先说看问题的角度。是保持阅读、观察学习带来的。先分享个观点,不要以固有的、以往积累的所谓的经验的路线来解读新问题,是大坑。每次面对问题都要用不同的维度视角来观察,不着急解读问题本身,先定位、定性多观察,再下手。保持阅读是提升思维方式的好方法。去年有个笔记时提到自己阅读的变化,以前是自己啃书自己理解、应用,捞干知识点的周期效率非常慢;现在是新媒体里有很多的经验、知识干货。就拿后山学习群里的信息来说,丰富多元,涵盖了不同领域和学科,从中汲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不会马上用到,但是可能在某些时刻某些事、某些障碍就会触发到他们,在观察和分析时无形中就带上了以往积累出来的思维视野,看问题不再局限固有的视角。观察学习主要是从跨业务工种和向上观察学习,观察其他岗位的同学对某些事物的观点看法,观察面对类似问题其他同学的视野和解决方式,获取不同的视角扩宽;向上主要是学习和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我没看到这个,为什么可以这么看,为什么问题的权重是这样,为什么选择这些和放弃那些...等等,从中获取更高维的视野提升。经常被提醒要上几层楼再看,而上楼的路径,是观察学习、积极锻炼、反思总结。
再说心态。是只看到问题本身,还是能再看到问题的机会。老子曰“反也者,道之动也”,毛主席也说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老子的话,可以简单理解为,事物的对立面始终存在,以及事物的对立面互相转化,问题的出现也意味着问题解决的时机出现。毛主席的矛盾论中强调了解决问题不是全面铺开,是要解决其中的主要矛盾。这里想分享的是,高手看问题不是盯着问题本身钻牛角尖,是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和解决关键所在,这两者是共生的且有顺序的,关键所在来源于对问题的发展机会的解读。一个勤快的人如果这层逻辑没搞清,那么会变成遇到问题就扑上去死咬,出傻力而不得劲,然后悲观者心态看待问题,把问题过于放大受困于问题。而观察到身旁的高手们,会积极在困境中找到机会火种,不会被可能得高概率失败吓到,也不是盲目莽干,会把问题当做挑战与突破的机会,积极分解向前的每一步,勇敢的踏出并坚持不懈。让人脱离受困问题本身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其裹足不前,不如遵从内心积极前行,这也是能在不确定的前行中走出确定的路径的必须的心态。
最后,安利下樊振东1/4对阵张本智和的比赛。周末得空回看下,7局比赛,开场0:2、到2平、再到2:3,最后连扳2局,以4:3胜出。球技之外,心态是双方决胜的关键,最后2局对手的心态崩了,樊振东从始至终都表现出强大的稳定的竞技心态。联想到现在的游戏行业,竞争红到发紫了,我们也是场上的选手,比得也是面对竞争时心态和功底,技术、设计、表现都差不大了,能在顺风局保持清醒、在逆风局稳住心态是制胜关键。一个视野开阔、业务精深、敏捷迭代、快速响应的发行和研发团队,身在其中的我感觉蛮爽的。就像跑马拉松时,尽管累了,但看到每一步都在前进,而终点不断靠近,坚持就对了嘛,干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