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初心,不止是一种状态,也是思维的起点源头,是思维范围里的“第一性原理”,要说回到源头思考影响最大的,是得从初心开始(回到事务的本源,回到行动最开始的原点去思考)。
团队是管理者的镜子,团队的行为也是管理者的行为验证,基于前两周的学习所感,这周把产品岗位说明做了一些迭代,调整主要是业务模块权重的权重结构调整,以及能力维度模块的精简迭代,同时与小伙伴们基于业务核心为基准进行初步沟通,为接下来的一些动作做前置的认知同频。产品部门与各类业务部门的协同作业较多,在组织协调取得目标的过程中,在环境持续变化的影响下,容易因事情的变化或是新需求处理等缘故,产生某些行为,进而形成一些不自知,过程阶段性的业务惯性逻辑,或是为了解决某些临时性的问题而跑出了业务处理的新流程,在复盘过程中进行了沉淀和执行,无形中就存在一些并发执行但性价比极低的事务流程(逐渐繁琐化)。虽然保持周期性的调整,但按照这两周学习所得,最初的那个也需要再迭代才是关键,因为事务的环境本身发生了变化,本身就需要从源头再往下梳理,根据新的阶段与状态进行上层的选择,其次才是关键事务的选择迭代。而不是带着老的认知直接去处理优化。这次的认知切入对事情很有帮助,结合了之前学习到的变革7坑里的三个:没有全局观的视野去进行变化是错误的,盲目创新也是错误的,没有全局效应提升的局部优化也无价值。离开以前的老轨迹,这次选择先迭代“是什么、要什么”,后面才是去迭代“做什么”;选择做正确的而不是沉浸在怎么把事做正确。
在认知同频环节,除了业务关键概念外,主要还是对关键导向进行了初步同频,这也是观察自我以及他人时发现的一个关键情况,在寻找帮助小伙伴更有性价比的调整认知的关键点时,横向对比变化快、慢,状态好、坏的差异,会发现慢、坏的在导向上走了偏离。因岗位的特殊性,往往要链接多个不同的平行部门,协同推进目标的达成,就发现慢、坏在导向上的偏离主要是走在了“关系导向”这条中间路程上,行为识别上,像极端完美需求或是过于兼容他人都是如此,沟通低情商模式也是(“关系导向”不是都和和睦睦,冲突不断地也是,因为这类往往是把情绪代入其中而产生的,也是因为过于关注到“关系”而做出的反应)。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其模糊了自我的角色,以及角色该有的作用与价值(这里不说管理者性格特征,说的是导向关系)。自我的觉察和观察他人,导向偏离是能量涣散、低能效的关键状况之一。由此特别对导向进行了拉齐,强调唯一且只有“目标导向”,关系只是过程方式而不是导向,这点的变革需要从上往下,自我调整的同时也抓关键伙伴,持续通过案例进行对导向的辐射与校准。
主动变化的源动力,来源于对目标结果的渴求。各种环境的变化,人的惯性形成,事物的发展差异等,都算是一种无法被停止且一直在持续的从有序走向无序的混沌变化,也就是熵增。所谓事在人为,在熵增下,结合人脑天生结构的影响,即便初心再好,目标再明确,很容易在过程中走歪、走偏而不自知,学习和借用环境的目的不是只在自我调整,最终是要能再回到目标。真正清晰的知道角色和目标,目标和行为的关系,并影响具体的行动,在行动中再锻炼,达到以行修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是固化了思维与行为,至少有2层的显性价值,其一,是做出更正确的选择,取得最终结果必定要加上时间维度,那么在一个更长时间周期且值得持续深耕的目标,坚持下去必有收获;其二,时不时拿出来晒晒,行动前溯源回顾,可以让能量与时间得以更聚焦和专注,实现更好的杠杆价值,是在多变复杂的环境与过程中,保持对起点和终点的那一份清明,在顺境下保持清醒与谨慎,在逆境下保持冷静与乐观。
看似把之前的一些思考拿出来晒,是因为“行有不达则思,思有所得必行”,认知与行动本身是结合无法分开,正因为初心是不变的,而环境是变化的,所以需要主动变化过程来保持对结果的追求,目标结果=初心(常量)*行为(变量1)*环境(变量2),不是因为变化了而改变,是为了不变而改变。
- 以前:“懂了”->没动作=不懂
- 初始:“懂了”->行动->“懂了点”->行动->行动
- 摸索:“懂了”->行动->“懂了点”->质疑源->再行动->“懂了点”->质疑源->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