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化的视角来看问题,是一直以来个人的修炼要素,在去年下半年有意识到可以用第三视角观察自己的方式后,观察自己在现实中的所想与行为变成是每天、每周的一个小习惯,踏入多元化需要长周期的循环训练,在这之前,从内到外有不同的观察问题的维度,这部分会影响、干扰对待问题的状态和视角,本周笔记下这方面的阶段收获
面对问题时,最大的障碍时情绪,去年有次思考过这方面,人在面对问题时,极其容易因为情绪而压制了理性的感知判断力,以及干扰了欲望、目标。导致在情绪的干扰、破坏下做出偏离初衷的选择,而往往还是错误的选择。这里发现了高手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异,是在对情绪的运用,高手在面对问题时,情绪的作用是提升自我能量来更好的处理和解决问题。而普通人则因为情绪放大本能的力量,失去理智被本能所控制。无论是课题分离,还是自我冥想等手法,都是在修炼自我对情绪的管理,人的情绪是无法消除,是识别与管理。这里我的经验是,保持习惯性自我观察,不在意时间与频次,保持就好,会对自我情绪的变化有相对的识别,对自我情绪的控制会有效得多,在面都问题时能保持理性感知判断力,不至于大脑宕机
在情绪的有效控制下,再就是要对问题有定位。这里的定位不是问题的大小或是影响,是关于问题在立体空间里的位置,这个立体空间是结合目标、预期、环境、资源、外部变量等诸多信息的空间。有问题时就不只在问题发生的层面看问题,往往事理不清还乱,且会进入问题无穷尽模式。可以先跳出问题本体,运用不同视角来看问题现象,从预期结果看问题,从侧面、上下层、内外环境等来看,给问题在立体空间里有其对应的位置。这样能知道问题所处的时空定位算是对问题有底
问题会有主次因之分。主因和次要因素,不止一个,是像魔方那样立体。以往会把问题进行分层,并且产生了上层要构建有下层做基础才能构建,但这种把问题简单做分层的方式局限性很大,只是在看问题而已。从上往下看,解决的是关键重要问题,而不是解决全面问题,要拿掉完美主义。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当前的问题可能在未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解决方案。或是当前的问题会有其他的因素来补充或是解决,多元化视角看问题的核心在这里,多元化是需要有立体、丰富的视野来构建,这要求人要保持学习,并且积极扩展和探索不同的角色、领域,才能踏入立体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分层看问题的领域
看问题注重证据,依据可靠的事实和数据来形成观点和判断,但也不能失去主观的参照。证据视角是基于事实与数据,不是基于主观去用片面的事实、数据论证主观。此前也分享过,强者是基于事实输出观点,弱者是为观点寻找事实,面对问题时关于客观结果的关注和解读,就是处理问题高下之分的关键。但也不是意味着要抛弃观点,往往观点代表着情绪的一部分,它可以在事实之后但无法被忽视,因为我们做的是给人用的作品,使用者往往是以情绪做判断。以事实、数据做基础,加上主观的问题做参照,前者定量,后者定性,缺一不可
问题的出现,往往也是变好的基础起点,能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行动可以更聚焦。当以目标终点反视当前,从问题往前推衍目标终点,这两条路径结合起来会更清晰,也能好能抓住下一步关键行动的方向与目标。怕的不是有问题,是面对问题时缺少从问题看机会的视角,乐观的积极的态度还是必须的,只看着问题本身就意味着放弃可能的机会,是个错误的选择
最后,一定要有接受不确定性的内心。问题都没有绝对明确的答案,也都是在不断变化,之前坚定的基石,可能在接下来会因为各种变化而变成是个深坑。而某些点状问题的搭配组合可能又恰好解决了某些问题。往外了说,有时候问题不在问题的本身,是外因变了的。所以面对变化的熵增的环境,有主动拥抱变化的理念,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探索中逐步接近真相,才能走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