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和几位同学聊绩效,拉齐信息认知和共同目标的同时,也从他人之中看到了一些当下束缚认知变革的障碍。
事有未达,先向内求。人的本能好强,要么是有能旁观自己的视角,或是有能照射自我的时机,不然不留意时就会把人往原生态方向拉。绩效不好的同学说自己做了很多事,也把目标里的事做完,不理解被提醒不够投入,我们一起把问题转移了下视角,从自我做什么角度拉了一下,观察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做完而不是做出价值,只是把被安排的事做了而已,虽然过程中有各种跨部门的协调事情推进有阻力/障碍,但由此来说服自己做完了事是有价值的逻辑上无法成立;最大的问题是把自己的事龟缩到一小圈,美其名曰专注实则是让自己缩进舒适区,看似个螺丝钉实际是个随时可替换的耗材,相对勤快的帮助其打开视野,投入其中是让自己更有价值。当处于用当下自己的视角观察判断,遇到障碍的本能反应会是向外求,又天生对安全感的需求,无人驾驶状态下就会给自己叠加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当下的某些本能行为是对的正确的,就愈加往里缩。说回自己,在走到认知边界的时候老踩坑,和同类踩坑同学的反馈沟通也是在用第三视角让自己的那部分相对客观的认知梳理和表达了一遍,也是敲了下自己不能埋头,得抬头看观自己。
别套用,用新视角观察和分析。事情做多了熟了总有些经验在其中,运用得当收益,生搬硬套受损。知道得多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很容易成为阻拦索与绊脚石,或是在思考分析的时候过于拉伸面产生缺乏思考的深度以及缺乏有效行动,或是产生套用经验的奇怪行为。这种下沉到具体事情上的情况在沟通时就拿了实际的例子,用形式逻辑的必要和非必要,加上用户体验视角来来探讨,可能沟通方式粗暴原始,对沉浸在经验主义的有太强的自我认知闭环,当下用务实的方式沟通,以实例替换其认知里的实例,但长期来看认知闭环的打破会需要时机吧。自己未尝不是一直在用类似的反应机制,遇到挑战时老是惯性的触发经验认知范畴里的解决方案,而缺乏更上一层的关于问题权重的的思考,以及问题在整体环节中定位的观察。
正反看,不能被信息套路洗脑。新的路总有各种障碍问题,这段时间面临用户反馈的各种情绪高压,看到的自然是各种负向的反馈,信息轰炸下很容易进入崩的情绪边缘,也很容易进入理想状态,要搞定所有需求咯,要保证没问题咯,理想之所以是理想也是因为现实里还做不到。保持高频的迭代已是拥抱变化的具象化,力所能及下能达到的就是目标,除了问题也要看到在变好的,还好多用户在陪着呢,人家都天天在玩,那正面的也要看不能就无视了。无法满足所有,可以更好的提升已有。被信息洗脑遮盖了双眼,会需要有反方向的视野的辅助。这面镜子很清,自己即在其中,持续在疑惑和相信的冲突中耗着,在横跳中持续消耗着;而认知障碍的打破不是由己,是来自整个大团队内不同岗位上积极行动敏捷响应的同学,别埋在自己的世界,看看身旁周围,努力真的会感染,既然做了选择,不在反复中消,把选择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