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被提醒要注意自己当前的思考模式比较低效能,可能陷入在焦躁状态。转身又忙起事来而没去琢磨。今晚有事路过一片钓鱼的人群,忍不住停了看看。钓鱼佬不断的甩杆拉线啥也没有但一直在往复循环,看着别人的钓鱼,不由的想起最近一段时间的状态,两相对比下障碍的关键问题有被联通了。
低效能状态的思考,有2个思考陷阱。1是在想的上面太多,思考的内容面铺得太广;2是过于追求确定性答案,在研究问题的明确答案里投入太多。连带有2个行为陷阱,1是因为想得太多,行动上不够积极;2是过于追求确定性答案,现在过程中而没抓能到重要的问题。
想得太多,就得给思想做减法,想起前几天群里看到的视频也提到这个点,过往的信息带来的认知面有利有弊,在面对新事物时的思考会不由的运用这些信息,而过往的信息面越大,就很容易在思考上跟着被铺大,好处是有一定的视野,弊端也是有一定的视野带来的,会变成因为知道的多而想得多,思绪就愈加繁杂且无用,容易带来巨大的额外耗能产生思维的混乱。当惯用的思考模式启动后,思想上会不经意的对问题的各种细节进行扫描处理,导致精力被分散得很破碎,容易因为细节里的障碍而产生焦虑与不安。停止过于分散的思考模式,对思想进行整理筛选,对信息进行分类、断舍离,才是保持思考效率的方式。
行动上的积极,有明确方向还不够,还需要辅以上面的思想减法。想得太多,又太追求要明确性,行动上无法积极起来了,每一步都会带来瞻前顾后的焦虑,思考的焦点也从关注行动的结果和迭代行动,转移成对问题的答案的确定性渴求,而没做之前哪有明确的答案,要么是循规蹈矩再重复老路,要么就是给自己陷入对问题答案的焦虑。这应该是行动障碍的逻辑关键所在。钓鱼佬的行动很纯粹,行为上每次都在根据上一次的情况做调整然后再尝试,在用行动探究结果。所以问题一直都在,而当下才是开始。
无法确保每次的行为都是对的,可以选择对的事去积极行动。这有效思考的第三点收获。拿当下为例,想给自己的思考逻辑做一些迭代,不是去把所有行动都再拉出来过一遍找其中问题,很容易是落在自证陷阱里,而是可以摆开各个问题从里面去选,选择没有最优但有当下的最佳。回到起因和结果,从诸多的问题里找到支撑因果的关键问题,而不是在纠结问题的关键,当事有不得,大概率就是当下还在纠结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的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关键问题。
聚焦关键重要问题而非纠问题的明确结答案才是有的放矢,思想上做减法是轻装上阵,积极的行动是勇敢前行。应该是有效思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