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观己

近期收获最大的是是关于自我内心方面的一些认知。简而言之,人要知道自己是谁,自我才会有稳定态,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的状态、所处的阶段等,能在不确定中有真正的确定性,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随势而行,乘势而赢。

春节期间和家人聊到行业的变化以及对人保持学习和自我迭代的要求高于其他行业,被家里人教育了一顿,只是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变化快而当前逐渐进入常态而产生的变化的感慨,也是因为发声的都是行业内的,产生的信息围墙带来的局限性,实则无论从事什么,变化才是常态。母亲用作为医生的角色分享了一些看法,说到医生吃经验是错误的印象,其实真正的医生是因为拥有对过往案例归纳提炼转化的能力,再加上长期的积累后产生的丰富的知识,用实践与理论结合来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真正跟得上病症的发展变化从而解决病症。看似越老越吃香的中医,也是因为从实践中通过诸多的案例得出更多更广的知识,以在每次面对病人时能有更多参照信息的同时又能以面对新挑战的心态来诊断病症。每次的病例都是个全新的诊断分析,都要从最底层的病理出发,而不能犯经验主义只是从病症的处理方式出发。最讲究流程和标准化的的外壳手术,非常严格的清单来规定所有的步骤和操作,只是在减少风险和意外的概率,而不是能保证手术的成功,实际还是看医生本人的综合能力与病人和病症,即便在术前已有大量会诊和具体方案,真正操刀过程中的应变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这些都是外科医生大量地长期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所带来的。这周回到了工作岗位,又把这些拿起来咀嚼了一番,医生的学习是终身,基本上是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所在,所行所为适配内心所向才是保持终身学习行为的动力所在。有价值的长期积累,需要有能让知识更新的运行逻辑为基础,再加上长期的运行积累,从而产生丰富的参照信息保持认知的持续增幅。在想说有效影响他人的变化成长的关键,就像我从事着我喜欢的行业,做着我喜欢的事所以行为和内心所向也是适配的,这是我坚定的因,是自我内心的向往,但自我会是孤立的,加上有志同的伙伴,以及理想的环境,综合起来是主动需求变化的基础。今年与家人相处的方式有了些细微的改变和收获,同样的家人也还是聊着差不多的事,但是回味起来真不一样。有些症结老是存在,老是带来问题和痛苦,可能不是症结太难,而可能是真的因为缺乏用不同角度、维度再去重新观察它,痛苦不是终极反馈,是在需要去改变。

最近规整迭代规整在关于自我价值和变化的一些认知。当前会认为要走到管理者能出现的价值,要给予团队的不能仅落在业务本身,还要是能给与成员在思维方式的引导启发,给与对NLP思维层次中上三层自我认知引导,即更重要的是点燃成员内心的向往,链接好内心向往与行为。除了自身要具备的是概念化能力,抽象和观察事物底层链路的观察视野。而不是在下层次中事情、业务技能的本身。回观自己的过往,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这块认知是混沌的,因此即便知道要通过他人拿结果,知道团队成员的关键属性,团队发展阶段的状态等知识,转化成实际管理行动时则又很容易回到无脑驾驶的状态,潜意识里的自我的身份理解上还是自己拿结果的意识。带着这种无脑惯性认知,即便知道再多道理和知识,也无法有真行动适配,更谈不上产生改变。这是认识边界上的一道障碍之墙,保持学习但没有改变往往就是在这里被其回弹了,人脑在原本的思维模式下会不断对行为产生反应固化去它,让其非常有韧性。

老话说,事情越做越简单,越想那是会越复杂。人脑的当前所想,都是在当前的认知范围内的产物;而在认知还没到,行动也该没落实,当下对达成理想目标的路径的认知,也只是个中间态,一种是自我思维上的产物。想要基于当下的认知直接想到有效的理想路径是不现实了,只会是一种理想的模型而不是实际路径(完美主义\保守者\悲观者的惯性行为)。只能是在行动中来迭代认知(带着方向的行动去做、汰换迭代,结合实际情况步步走到目标结果上。用计算机类比人,我们认为的现实,也只是认知算力限定下的现实,是自己给自己的“画面”,而基于现实的思考会给自己产生认定信息,这时候的信息本身也是有限算力下的产出物,如果再脱离自我本体来看它也只是当下的片段而不是真正能定性的信息。那么这时候的判断,也必然是有限算力下的结果,是一面自己思维给自己造的阻塞我们看到更多的墙。要不被自己的思维束缚,需要主动越过眼前的墙,或是绕过它。当前的想法既然可能存在障碍,那需要不变的参数来辅助越过或是绕过,而自我内心向往才是那不变的。这个过程不是想到就去做,而是要更多遵循自我的内心的向往(人脑的思考产物本身太有欺骗性,特别是要越过障碍之墙的反弹力度更大)。只有内心的向往与想法的方向趋同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让认知与行为同方向前行,这样的行动以及的结果反馈才能形成有效的认知迭代的元素,反向则只会变成否定的阻碍,这才是求变与求不变的关键。主要矛盾就在内,搞清楚源动力,搞清楚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变化。

关于人

这周集中进行年终的面谈,发现在沟通中,自己感知他人观察他人的敏感度和清晰度提高了不少,在给小伙伴们交流时的表达和问题切入也比以往有明显提升,有收获个反馈是没以往啰嗦,有给有效启发等,这得益于学习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尽管还在发展但已带来实际效果。

但我最大的收获是志斌分享的两句话,给了2个重要的视野,“要当心把人当成事去处理,而不是把人真正当成人来对待”。这是在做管理上很容易踩进去的坑,特别是当开始从事到人的阶段,很容易混杂而不自知。同时在聊到组织变革与人的看法时,分享了“谁都不重要,谁都很重要”。发展是持续的,变革也是伴随其中。组织的发展与变革是必然的,可持续化发展是科学硬道理,不因个体所影响也不受个体所阻碍,从这个维度看组织里的谁都不重要。每个人体都是组织的基本构成,也就是变革与发展的基础单元,个体的状态与行为不仅是个体影响,是完全能辐射影响到组织的方方面面,所以谁都很重要。这几天回想了下,对于“重要的谁”的2个对象的延展思考。

谁的第一个认知收获,是关于选择“谁”同行的理解。我力有所不及,但又想走得更远,目标需要人来达成,先人后事,选择与谁同行呢,我追随的我选择同行的,是谁呢,为什么呢。拉到最遥远的维度看,能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能保持关注谋求长远利益的,没有因为一时的困难半途而废,也没有因为短期的利益偏离方向的,在波涛汹涌的时间长河中,这种延期享受成功的状态所带来的稳定性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最大的基石,这是最好的同行者与跟随者。这不是指某些具象的能力,是上三层的精神、身份、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我们无时不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往往也会受限于当前的问题而不自知,眼前的困难往往是阻碍我们走向理想远方的障碍,往往因为中途的选择而饶了弯路或是走向歧途,而能秉持这种有大局观且坚持长期主义理念的伙伴,才是能在环境发展汰换中、在熵增中真正能赢的大佬。在发展变革中,这里的谁,会是最关键的角色。在努力往前行进,在渴求远处的目标时,选择与长期主义者、真正的赢者同行才是真选择。

谁的第二个认知收获,是关于伙伴成员的选择。过去这一年,对于人的理解从单面形成到多面,一方面是组织给于的宝贵的专业学习机会,比如学习到团队是指目标一致、能力互补、相互依存、且对结果负责的人所构成,成员三大基础特征是渴求、谦逊、情商等定义,能有更立体的视野去观察和分析。当下再反问自己,去掉专业的描述,就用人的基础习惯和行为观察来看,什么样的伙伴,会是我的靠山与依仗呢,是可以放心托付且完全性信任的伙伴呢。按照当下的理解,有4个基础属性,2个是核心基础,2个是岗位关键。第一个是自驱力,是首要属性,具备越阶视野,且保持对自我的迭代和认知突破,它可能是渴求带来的,也可能是某些使命或是价值观的影响,但凡事到他那边就不会掉地上,因为会被他当做自己的事去搞定。第二个是有持续学习状态的属性,互联网行业不存在越做越熟的状态,永远都是在在挑战未知和认知边界,保持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乃至跑赢发展而不会被环境的变化所淹没。再结合产品运营岗位来说还有2个岗位关键。第三点是同理心属性,作为多业务链条的枢纽者,也属于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有同理心能换位思考,能多视角的观察和思考事情的面貌,也能找寻到共同点与差异点,能真正以用户的角度去完成任务而不是机械执行。第四点是时间管理,卓有成效的结果往往背后是时间的高效运用,从事的角度说,复杂的业务往往不是单兵作战拿结果的模式,是多岗位多人协作而成,能把时间花在事情的关键核心上是能效价值的体现,从人自身角度看,把自身时间价值赋予更大的效用产出,在长周期下的优势将是更加凸显。理想特征的伙伴,是理想的同行者,也是构建理想团队基石。如果说第一个维度的谁是选择了相信的对象,那这个维度的谁,是选择了相互依存的对象。

对于人的属性理解,是在过去这一年里刷新而来的。如果是之前的我,仅能勉强说出自驱型和同理心,且对自驱的理解是偏的,认为自驱型伙伴会有更好的自我成长与规划,能省去管理者的管理投入,思维惰性蛮明显的。同时时间管理是上我自己是非常糟糕的,啥都想学也都在学,啥都会一点但也都不精,要高度没高度,要精度没精度,被人提醒还不不服气。年会节目上大圣说台词里要加入时间管理,更是让我这几周又琢磨了几番,也从他人的分享中照射到原来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是如此重要。反视自己,如果不是学习的变化而还处于之前那种单细胞状态,要拿结果还真的是碰运气赌的啊,完全不具备可复制和可辐射。写到这里愈发觉得,这四个属性也是自己的四维追求,感谢组织的影响带动了我的学习打破固有认知,否则那只能在已知的圈圈内打转,然后随着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被直接掩埋掉,等到那时候可能还在跟环境赌气而不自知吧。

之前对于先人后事的理解太烂,人与事总结合着看,对这句话误解多年。学习带来的认知变化,最显著的差异还是得自身照镜子感受才明显。过年这两天在家里,与家人的沟通中自己也能明显感受到心态的变化,用什么心境看待,用当下还是长远来看。信息的输入还是不变,而运算逻辑产生了变化,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了,随之的是反应与反馈也变了。多元的视角看到和观察到了许多一直都在但之前被我自身遮盖后的信息,心境变化也很大,以往回家总有些不适,今年是真回家的感受。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很慢很难,但可以先从自己的改变下手,有些人与事,多换些角度看,还真不一样。

回到开头启发的那句,要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当成事。我的行为上显示出理性远大于感性的行为,习惯把问题概念化后去处理,换个角度来说,同理心是丢失的。还是思维惯性的缘故,视野落在事而不是在人,一种懒惰的聪明人的习性。这个修炼课题得抓紧琢磨琢磨,先从自己是谁的思考下手。

价值

年终会上的收获巨大,收获到了管理者自省两个维度,维度一是横向自省“业绩、团队、个人的关系”,维度二是纵向自省“个人位置所在、作用与价值、如何影响与辐射团队”。信息收获超大,大到得反复咀嚼消化好久;价值超级丰盛,丰盛到是直给到了管理角色该有的思维视野和自省链路,有很明显的认知拉伸,填补了好大的一块认知缺口。

关于影响团队和辐射团队,观察到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和激活思考。特别是自己身处其中被提问后的对于答案的理解会很深刻且清晰,再一次感受到有效提问会是一种能影响和辐射团队成长的可行方式。尽管此前也有过此认知和类似行为,但当自己再启动时,明显感觉到知道和做到之间巨大的鸿沟。这周几次和部门小伙伴的面谈尝试用提问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还是在于此前对提问的价值理解不足。

这次的年终会上自己一度没有问题以及提问很浅。而为什么我会没问题呢,害怕因提出错误问题只是表层的,本质上没有问题的背面是没启动思考,或是没认知到提问者和结果的价值链条,没有理解到彼此对于拿结果的关系和作用,所以离自己近的会有问题,而离自己远的就开始空转而无法提出问题。当自己启动提问模式时,总是点状的基于一个预设去拟定问题,或是基于为了提问的本身去提个问题,整体质量低,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反馈的情况下,激发了接受者的防御模式后,也让沟通质量下降明显。

是只给结论反馈,还是给出有质量提问,是会有显著差异。前者是输出,需要接收者接受,后者是把输出进行了升为转化,启发接收者去思考,从自我角度去寻找到答案。当自己处于被提问的时候,印象会非常深刻,因为经过了“接受问题->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输出答案”至少四个环节。而被动接受直接反馈,则只有“接受、理解”两个步骤,如果接收者处于防御状态时,接受的环节就失效了,更谈不上理解,直给反馈的沟通方式非常讲究沟通双方的状态,大部分效能远低于引导式提问。当下可以分享两个踩过坑的无效提问,反问和质问,反问往往已经附带了预设答案,是在用提问的方式让对方被动接受,基本问题是无效的;质问则更激烈的附带着一定的负面情感的传达,基本上是直接引起防御状态而导致沟通的低效。如何有效提问对我还是个课题,学习中。这次的年终会议里,拿大佬的问题与自己的问题做映射观察,大佬的问题相对很具体且关联到解决问题的本质,而自己的问题是一种目的性或是假设性很强的提问而已。当下的认识里,好问题的由来,是有丰富的知识,有广阔的视野,更高维的认知,加上对问题本身的仔细观察和问题根源的思考综合而来

支持拿结果的关键是什么,团队最需要成长的是什么,如何影响他人、辐射他人。我老是以自己行为状态在带动团队成员,难怪成效是低的。从给答案还是引导提问是使用人还是带人的显著差异,提问是思维思考的起点,答案是思维思考的终点,两者本身会是个思考的有效循环。当一个人从问题里走出来的是深刻的,因为会具备完整链条。但如果是直给答案会是在断了对方的思考,必然也会难以获得成长。角色身份上,是要展示自己的业务权威呢,还是真的要辅导成员的成长,前者是直接告诉答案,去做就是了,这是在使用人,把人当工具用,谈何成长;后者是有效地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和引导,激发其思考也带动其自信,且感受到自己的角色,能更积极的参与和执行并收获成长。想到此,自己还蛮多错误的,总是给答案,以为是在引领和打样,反过来看是在阻碍人思考和导致人被动执行,原来深处高P角色是这么回事。

高P模式下,是落在解决问题本体,眼里是具象的问题,盯着解决问题本身的链条,基于解决问题而展开相关的人事物,使用人事物的相关资源来解决问题。管理视野模式下,是去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质,从事的维度扩展到人的维度,提升人和事让问题解决。年终会上空空的一个认知分享让我很深刻,管理者要放掉高P模式,要真正进入管理角色,会需要有对成员的同理心,包括选择合适的人,塑造归属感和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能是靠技能的吸引,那样往往只能有一群比自己低的同伴,而对于有能力的伙伴则只会压着他们,失去他们成长的空间乃至失去他们,谈何拿到更好的结果呢

高P模式下属于快反馈模式,就像本能脑,很容易因无人驾驶的状态而走在这模式下。而管理视野模式下的反馈链条和周期相对长和慢,持续在挑战自己的认知。很容易进入高P模式,是因为解决问题只需自我及相关联的人事物;而管理模式下让问题解决需要间接的处理更复杂的、多元的人事物。后者这种通过介质让结果产生变化很长且面更广,这就是管理者需要提升概念化的关键逻辑所在,但这也还不是最关键的价值所在。

写到这里再回到自己,什么才会是价值与竞争力所在。此前我的成长路,是研究琢磨很多业务链条上的信息和知识,以为更好的做出选择和判断,就能更好的拿到结果。实则偏了也错了。在持续成长的组织中会有各种厉害的伙伴同行,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知识、信息的获取已不会是门槛问题,懂得什么知识或是知道什么信息,这已不是竞争力和价值的所在。而如何持续的挑战已知,从知道信息到思辨信息。是在在思考、识别和分析判断,以及以此提出正确问题的综合能力,才是竞争力与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