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获最大的是是关于自我内心方面的一些认知。简而言之,人要知道自己是谁,自我才会有稳定态,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的状态、所处的阶段等,能在不确定中有真正的确定性,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随势而行,乘势而赢。
春节期间和家人聊到行业的变化以及对人保持学习和自我迭代的要求高于其他行业,被家里人教育了一顿,只是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变化快而当前逐渐进入常态而产生的变化的感慨,也是因为发声的都是行业内的,产生的信息围墙带来的局限性,实则无论从事什么,变化才是常态。母亲用作为医生的角色分享了一些看法,说到医生吃经验是错误的印象,其实真正的医生是因为拥有对过往案例归纳提炼转化的能力,再加上长期的积累后产生的丰富的知识,用实践与理论结合来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真正跟得上病症的发展变化从而解决病症。看似越老越吃香的中医,也是因为从实践中通过诸多的案例得出更多更广的知识,以在每次面对病人时能有更多参照信息的同时又能以面对新挑战的心态来诊断病症。每次的病例都是个全新的诊断分析,都要从最底层的病理出发,而不能犯经验主义只是从病症的处理方式出发。最讲究流程和标准化的的外壳手术,非常严格的清单来规定所有的步骤和操作,只是在减少风险和意外的概率,而不是能保证手术的成功,实际还是看医生本人的综合能力与病人和病症,即便在术前已有大量会诊和具体方案,真正操刀过程中的应变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这些都是外科医生大量地长期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所带来的。这周回到了工作岗位,又把这些拿起来咀嚼了一番,医生的学习是终身,基本上是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所在,所行所为适配内心所向才是保持终身学习行为的动力所在。有价值的长期积累,需要有能让知识更新的运行逻辑为基础,再加上长期的运行积累,从而产生丰富的参照信息保持认知的持续增幅。在想说有效影响他人的变化成长的关键,就像我从事着我喜欢的行业,做着我喜欢的事所以行为和内心所向也是适配的,这是我坚定的因,是自我内心的向往,但自我会是孤立的,加上有志同的伙伴,以及理想的环境,综合起来是主动需求变化的基础。今年与家人相处的方式有了些细微的改变和收获,同样的家人也还是聊着差不多的事,但是回味起来真不一样。有些症结老是存在,老是带来问题和痛苦,可能不是症结太难,而可能是真的因为缺乏用不同角度、维度再去重新观察它,痛苦不是终极反馈,是在需要去改变。
最近规整迭代规整在关于自我价值和变化的一些认知。当前会认为要走到管理者能出现的价值,要给予团队的不能仅落在业务本身,还要是能给与成员在思维方式的引导启发,给与对NLP思维层次中上三层自我认知引导,即更重要的是点燃成员内心的向往,链接好内心向往与行为。除了自身要具备的是概念化能力,抽象和观察事物底层链路的观察视野。而不是在下层次中事情、业务技能的本身。回观自己的过往,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这块认知是混沌的,因此即便知道要通过他人拿结果,知道团队成员的关键属性,团队发展阶段的状态等知识,转化成实际管理行动时则又很容易回到无脑驾驶的状态,潜意识里的自我的身份理解上还是自己拿结果的意识。带着这种无脑惯性认知,即便知道再多道理和知识,也无法有真行动适配,更谈不上产生改变。这是认识边界上的一道障碍之墙,保持学习但没有改变往往就是在这里被其回弹了,人脑在原本的思维模式下会不断对行为产生反应固化去它,让其非常有韧性。
老话说,事情越做越简单,越想那是会越复杂。人脑的当前所想,都是在当前的认知范围内的产物;而在认知还没到,行动也该没落实,当下对达成理想目标的路径的认知,也只是个中间态,一种是自我思维上的产物。想要基于当下的认知直接想到有效的理想路径是不现实了,只会是一种理想的模型而不是实际路径(完美主义\保守者\悲观者的惯性行为)。只能是在行动中来迭代认知(带着方向的行动去做、汰换迭代,结合实际情况步步走到目标结果上。用计算机类比人,我们认为的现实,也只是认知算力限定下的现实,是自己给自己的“画面”,而基于现实的思考会给自己产生认定信息,这时候的信息本身也是有限算力下的产出物,如果再脱离自我本体来看它也只是当下的片段而不是真正能定性的信息。那么这时候的判断,也必然是有限算力下的结果,是一面自己思维给自己造的阻塞我们看到更多的墙。要不被自己的思维束缚,需要主动越过眼前的墙,或是绕过它。当前的想法既然可能存在障碍,那需要不变的参数来辅助越过或是绕过,而自我内心向往才是那不变的。这个过程不是想到就去做,而是要更多遵循自我的内心的向往(人脑的思考产物本身太有欺骗性,特别是要越过障碍之墙的反弹力度更大)。只有内心的向往与想法的方向趋同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让认知与行为同方向前行,这样的行动以及的结果反馈才能形成有效的认知迭代的元素,反向则只会变成否定的阻碍,这才是求变与求不变的关键。主要矛盾就在内,搞清楚源动力,搞清楚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