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

这周集中进行年终的面谈,发现在沟通中,自己感知他人观察他人的敏感度和清晰度提高了不少,在给小伙伴们交流时的表达和问题切入也比以往有明显提升,有收获个反馈是没以往啰嗦,有给有效启发等,这得益于学习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尽管还在发展但已带来实际效果。

但我最大的收获是志斌分享的两句话,给了2个重要的视野,“要当心把人当成事去处理,而不是把人真正当成人来对待”。这是在做管理上很容易踩进去的坑,特别是当开始从事到人的阶段,很容易混杂而不自知。同时在聊到组织变革与人的看法时,分享了“谁都不重要,谁都很重要”。发展是持续的,变革也是伴随其中。组织的发展与变革是必然的,可持续化发展是科学硬道理,不因个体所影响也不受个体所阻碍,从这个维度看组织里的谁都不重要。每个人体都是组织的基本构成,也就是变革与发展的基础单元,个体的状态与行为不仅是个体影响,是完全能辐射影响到组织的方方面面,所以谁都很重要。这几天回想了下,对于“重要的谁”的2个对象的延展思考。

谁的第一个认知收获,是关于选择“谁”同行的理解。我力有所不及,但又想走得更远,目标需要人来达成,先人后事,选择与谁同行呢,我追随的我选择同行的,是谁呢,为什么呢。拉到最遥远的维度看,能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能保持关注谋求长远利益的,没有因为一时的困难半途而废,也没有因为短期的利益偏离方向的,在波涛汹涌的时间长河中,这种延期享受成功的状态所带来的稳定性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最大的基石,这是最好的同行者与跟随者。这不是指某些具象的能力,是上三层的精神、身份、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我们无时不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往往也会受限于当前的问题而不自知,眼前的困难往往是阻碍我们走向理想远方的障碍,往往因为中途的选择而饶了弯路或是走向歧途,而能秉持这种有大局观且坚持长期主义理念的伙伴,才是能在环境发展汰换中、在熵增中真正能赢的大佬。在发展变革中,这里的谁,会是最关键的角色。在努力往前行进,在渴求远处的目标时,选择与长期主义者、真正的赢者同行才是真选择。

谁的第二个认知收获,是关于伙伴成员的选择。过去这一年,对于人的理解从单面形成到多面,一方面是组织给于的宝贵的专业学习机会,比如学习到团队是指目标一致、能力互补、相互依存、且对结果负责的人所构成,成员三大基础特征是渴求、谦逊、情商等定义,能有更立体的视野去观察和分析。当下再反问自己,去掉专业的描述,就用人的基础习惯和行为观察来看,什么样的伙伴,会是我的靠山与依仗呢,是可以放心托付且完全性信任的伙伴呢。按照当下的理解,有4个基础属性,2个是核心基础,2个是岗位关键。第一个是自驱力,是首要属性,具备越阶视野,且保持对自我的迭代和认知突破,它可能是渴求带来的,也可能是某些使命或是价值观的影响,但凡事到他那边就不会掉地上,因为会被他当做自己的事去搞定。第二个是有持续学习状态的属性,互联网行业不存在越做越熟的状态,永远都是在在挑战未知和认知边界,保持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乃至跑赢发展而不会被环境的变化所淹没。再结合产品运营岗位来说还有2个岗位关键。第三点是同理心属性,作为多业务链条的枢纽者,也属于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有同理心能换位思考,能多视角的观察和思考事情的面貌,也能找寻到共同点与差异点,能真正以用户的角度去完成任务而不是机械执行。第四点是时间管理,卓有成效的结果往往背后是时间的高效运用,从事的角度说,复杂的业务往往不是单兵作战拿结果的模式,是多岗位多人协作而成,能把时间花在事情的关键核心上是能效价值的体现,从人自身角度看,把自身时间价值赋予更大的效用产出,在长周期下的优势将是更加凸显。理想特征的伙伴,是理想的同行者,也是构建理想团队基石。如果说第一个维度的谁是选择了相信的对象,那这个维度的谁,是选择了相互依存的对象。

对于人的属性理解,是在过去这一年里刷新而来的。如果是之前的我,仅能勉强说出自驱型和同理心,且对自驱的理解是偏的,认为自驱型伙伴会有更好的自我成长与规划,能省去管理者的管理投入,思维惰性蛮明显的。同时时间管理是上我自己是非常糟糕的,啥都想学也都在学,啥都会一点但也都不精,要高度没高度,要精度没精度,被人提醒还不不服气。年会节目上大圣说台词里要加入时间管理,更是让我这几周又琢磨了几番,也从他人的分享中照射到原来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是如此重要。反视自己,如果不是学习的变化而还处于之前那种单细胞状态,要拿结果还真的是碰运气赌的啊,完全不具备可复制和可辐射。写到这里愈发觉得,这四个属性也是自己的四维追求,感谢组织的影响带动了我的学习打破固有认知,否则那只能在已知的圈圈内打转,然后随着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被直接掩埋掉,等到那时候可能还在跟环境赌气而不自知吧。

之前对于先人后事的理解太烂,人与事总结合着看,对这句话误解多年。学习带来的认知变化,最显著的差异还是得自身照镜子感受才明显。过年这两天在家里,与家人的沟通中自己也能明显感受到心态的变化,用什么心境看待,用当下还是长远来看。信息的输入还是不变,而运算逻辑产生了变化,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了,随之的是反应与反馈也变了。多元的视角看到和观察到了许多一直都在但之前被我自身遮盖后的信息,心境变化也很大,以往回家总有些不适,今年是真回家的感受。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很慢很难,但可以先从自己的改变下手,有些人与事,多换些角度看,还真不一样。

回到开头启发的那句,要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当成事。我的行为上显示出理性远大于感性的行为,习惯把问题概念化后去处理,换个角度来说,同理心是丢失的。还是思维惯性的缘故,视野落在事而不是在人,一种懒惰的聪明人的习性。这个修炼课题得抓紧琢磨琢磨,先从自己是谁的思考下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