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和状态的礼物。回想了下最近的一些人与事的痕迹,感谢提醒。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观察自身,首先是行为上有很明显的补位动作,虽然被提醒过是有个团队而不是自己在做事后,相比前几个月单打独斗的那种自证行为有所改善,总体上还处于自己干为主的行动序列中,主要的障碍还是没完全脱离掉自证的状态,同时有些情绪在其中,在一些结果低于预期的情况下,再用自己舒适领域内的行为找补,这种很下沉的行为产生了低效能的输出,看似自己做了很多事,但缺乏能把团队的效能真正的激发引导起来,克服的方式,还是需要不断的训练自我审视,同时借用环境的客观视角来辅助观察自己,周期性的盘一盘自己的的行动序列,是在用行动找补,还是在思考关键问题并组织协调力量拿结果。从思维层级来说,产生下沉行为的障碍是出现了自我角色的定位偏离,角色定位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决策过程,以及最后的行动结果。过往的行为积累成了一定的惯性路径,包括了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继而影响着对自我行动的管理,以及对团队资源的组织协调运用。基层管理在工作中既是执行者,负责完成具体任务,也是团队成员,需要与他人协作,自我角色定位有多面性,意识到需要做好团队的引领和资源协调,团队培育和变革推动的角色,以此结合第一步里提到的阶段性自我审视来训练角色的行为序列。
再切换下视角,看看自己和小伙伴的协同状态更像个团伙而非团队。客观来说之前的业务重心来回调整,团队重新形成后一直在形成期和风暴期来回,没能走出风暴期形成达成共识的规范状态。有三个典型障碍存在,一个是工作方式上都偏向在独立性完成工作,不是能够互相依赖又独立的工作,两、三人的小业务团队,各自“模块化”的行为区隔明显,看似效率实则固化模块内容的迹象,让人的成长过于单线程,看似容易学但只能学个执行而无法产生岗位角色该有的综合能力,产品运营需要多元的视野才能具备分析和判断力。再一个是成员的补位意识弱,这里面跟缺少了参与对团队目标的规划有关,因自己的角色定位偏离下沉执行过多,少了对成员和团队目标的链接投入,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薄弱,更多关注在完成自己的事而缺乏奔着项目和个人的共同目标。第三是因前两个而关联产生的被动式完成被分配的任务,各自都有不弱的单兵作战能力,但各自的经验和才能的运用偏向个体,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相对缺乏,整体效能没有激活。惭愧,因为自我角色定位偏离,没有引领和塑造好团队的积极行为来实现部门和个人共同发展拿结果。知之则改之,回到自我角色,团队的引领上,至少需要3个对应关联动作,其一是开诚布公的沟通,相互容纳观点,把团队的向心力转起来;其二是做好目标引导,链接个人与团队的共同目标,引领朝着个人和团队共同目标努力;其三是自我行为序列上,带着做而不是自己做,成为引领者和培育者而非亲身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