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认知惯性陷阱

周末想两个事,当下活动效果的反思和团队成员的阶段情况梳理,两者都踩了溢而未达的坑。

活动未达预期,设计过程中有讨论了规划和预期,对框架有过共识,效果上未达预期,如果按照以往的习惯会是直接下手用更短频的暴力的方式来要拉伸达到效果,但过去的学习还是让人的认知有所变化而不会像以前那么的短视,快速盘了下问题源头,是预期偏离变形,出现了兼容的设计而产生了实际效果偏离的情况。想要拉日常付费率的同时让不同层次的用户有周期付费,这两者的反馈方式有明显的差异,前者日常积累少爆发,后者的周期性爆发而少日常,且覆盖的人群有差异,头部付费是快反馈,日常的习惯已有;而要拉伸日常付费率人群会向下覆盖到其他小中R,性价比会成为重头,硬在一个活动中耦合两者,就出现了小中R付费率略提升而中大R的付费没变化的用户行为,偏离了原本的预期效果。迭代上是做明确的取舍,周期性大于日常,基于更好的服务核心付费群体而做迭代。

这周跟最近成长相对趋缓的小伙伴沟通,给与阶段反馈的同时也沟通了下阶段目标和相关路径的情况。一位是每天忙得很而一位是看着不是很忙,都出现了类似的认知障碍。他们是有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悉目标所在,前者想通过积极的行动来积累和覆盖却产生大量低效的重复性行为,而后者是因为行动时总预设各种问题行动迟缓钻细节。两者都是想要短期掌握的东西多一口气吃撑了,前者产生了都会一些但缺乏深入理解,一旦过程有变量就容易卡着偏离路径,后者是把简单的事搞得过度复杂钻细节且过程变量增加后就转移重点而也容易偏离。两者都出现了对事的底层逻辑理解容易偏差的情况,实际行动中会发生和协同部门沟通上的障碍,以及对自我程度的认知的偏差,周期性的也对自我成长方向与前行的路径模糊,积极行动的人自我判断偏高,预设问题多的小伙伴是自我判断过低。尽管沟通上因人而异,本质上是帮助聚焦在搞清楚当下最重要的且必要的选择大于行动,还是用了金字塔黄金三问的框架,真正搞清楚了为什么,才是有随后的是什么和怎么做。

两者的障碍主因,是认知惯性的影响导致。按照原有的经验习惯等思考和处理问题,因而缺乏有效思考产生了行动上的偏差。在紧迫情况下这种惯性的影响就很容易被激发,它跟思维定式有差异,不是因为认知的局限性而产生了套路化,是因为过去的反复行为实践产生了特定模式来对事情进行解读和做出的反应。也是因为惯性的缘故产生了对问题处理时的信息选择判断、价值判断模糊。基于当下的理解,改变认知惯性需要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加强复盘思考及对偏差的校准以及持续的学习,用新的行为逻辑来替换到原有的逻辑,过程中要有持续的客观视野和刻意练习,客观视野可以借用团队的环境借力跳出认知惯性框架来迭代,刻意练习得落在对应积极行动上。当下先笔记于此,周记对学习很有帮助,有记录在,待过后来回顾阶段的变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