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也是迭代的契机

问题的出现也是迭代的机会。本周出现紧急情况时脱离原有的流程出现信息盲区,而出现了后续补救的衍生问题。只看表层,很容易看到是脱离流程带来的风险,但如果只到这里,那么会僵硬的要坚持流程的贯彻,从而锁死事情发展的灵活性;流程机制的存在是要让事情的行进达成结果价值,换个角度,以结果价值来看,真正的问题是原机制无法满足新的特殊情况,改变机制适应新变化,才能具备更强的生存力。

变化是多向的,不会存在单变量。延伸一下,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游戏的成本又高、竞争又大,传统角度普遍认为用设定“成熟”的结构提高存活率,卷到最后就是资源的拼杀,但有意思的事往往还是会有新的项目冒头,从逻辑链路里的看关键核心价值,游戏设计是基于服务好用户的精神愉悦,而如果让用户适配游戏设计,或是类似第一段丽提到的让所有事情固化在已有的流程中,反而是本末倒置。人的资源也是如此,拿到团队该有的目标结果,基于目标、路径进行资源的整合分配,用事和结果筛选人。人性化是个很容易理解偏离的词语,在工作管理上是激发个体,人是来适应工作的,不是因人而异的调整工作。个体意识有差异,觉醒的人会适应诸事的变化,会有自我调整积极变化的动作,可能阶段性是忙碌且累的,能见到成长;混沌状态的人是被动着的,顾着默守原有,需要有指令来产生变化,有的能跟上,有的会掉队;最差的是“小聪明”,面对变化时会产生破坏力,或是拿着放大变化的可能风险来否送,或是各种的“甩”,这种见一个得拿掉一个,没啥用只会拖慢前行的速度,还往往还是很容易最消耗管理能量的地方。变化会是持续的,也是筛人的时候,就像水涌动起来了,游不游得动就很直白。事务的正反两面皆是一起出现,问题的出现也是修订出现后续不再出现问题的时机。

再看回游戏,一个框架底层之所以“成熟、被验证过”,其价值是适配了其用户的游戏娱乐需求。新项目参考应用的方式主要有三:完全复刻,部分调整,借鉴引用。前两个常见,上面提到卷起来后成为资源类的拼杀,越来越有传统产业的那种味道。第三种主观判断上往往会最难的选择,但其实如果加上其他变量总体起来看,三种选择的概率没大差别,因为它们都不是达成的关键。游戏产业的独特魅力,就是没有必然达成的参照,游戏是设计者要去适应用户,而用户一直被其他游戏所影响而变化着,得剥离表层的内容去看到里面用户的需求所在,还得把它们延续着,这是最大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游戏产业没有出现巨头碾压一切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必然成的设计框架结构,因为过去和当下的成功就只是过去和当下,与未来有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就跟开头说的流程机制似的,它们是基本保障了事情推进的过程,但不是决定事情达成目标到位决定性因素。值得沉淀的是本质的、以及能抓到本质的那套处理信息的运算机制,而不是被某次加工处理后的“结果”。

只站在过去或是当下去看变化,看着模糊是必然的,很容易产生焦虑与内耗,得踏出去、走过去参与其中才能看得清一部分吧,剩下的是信念的影响,毕竟相信了才会走过去也才能看见。

前行不必完美 行动方见希望

这周在思考一个收获,被提醒过多的时间都在忙具体事而不是在忙思考和选择。我们无法在问题出现的同一个维度里去真正解决问题本身,所以换到其他维度再看,根源还是在于“完美主义陷阱”所带来的障碍,本质上还是因为过于追求过程的正确和稳而产生的障碍,再往里看,是一种在面对变化时过于求稳的没有开放接纳错误、接受不完美的的认知屏障导致了要事事身体力行追到底的行为障碍。

事事追到底有两种差异很大的行为状态,一种是结果导向的,知道目标,基于目标结果追事,这是好的,因为不断的在校准当前结果和目标,往往是在不断的让结果接近目标。一种是行为导向的,事事身体力行,亲力亲为,过程详细跟进到底,和前一种是反着的,大部分都被耗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结果和目标的差距并不会因为投入得越多就一定越靠近。两者最大的差异,是对结果的观点差异,前者接受当前结果的瑕疵问题,不断的进行迭代来接近目标,而后者之所谓沉浸在过程,是错误的理解为,只要完事准备好、过程没问题就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前者实干,后者想太多。这个和时间分配的问题关联性在于,因为有后者这种错误的认知链条,从而导致了在推进事物的时候会过多的把时间投入在过程,而人的本能上会更详细自己,所以就产生了要把事情抓在自己手里从头到尾的行为状态。

这周在参加小伙伴复盘,感受极深的是,是有目标后就要积极行动,每一步的逻辑搞清楚逐步前进才是准备好的状态,而复盘的其中关键价值是再验证和迭代此前的种种决策和判断,更好的走向下一个阶段。事情的结果不是一开始就已经计划好的,而是在过程中积极地、及时的修订迭代走到的。和被提醒关联起来,最大的冲击是,眼里不应该只有问题和障碍,要有好的、不好的等多元的信息和判断,好的找到它们的逻辑来继续应用,不好的找到原因来迭代修订让其改变得更好,这种才是真的有效的行动。

不要用完美者的视角来看待前行的道路,那样一步也迈不出去,因为永远不会有一条笔直顺畅毫无障碍的路在前面,所以把事分出去,接受过程和结果的错误和不完美,把时间投入在能把结果和目标不断拉进重要选择和判断上,才是真正的追结果。

写到这里,一个过去的子弹射向了自己,前几年看到的《心灵奇旅》里的台词突然出现:永远不可能做好百分百的准备,所以得先投入进去,然后不断改进。而如果计划多想法多,会坠入完美主义的陷阱,那会非常痛苦,所以要记住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能看到希望。这,才是前行的逻辑。

打破思考的惯性

这周有个很好的礼物,思考的惯性。看似有结构有逻辑的表达,其过程的思考可能只是个惯性行为,只是在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提炼,不是真正的思考。

刚开始是讨论老项目月数据和行动时,对现象背后的问题的问题逐层挖时发现才递进2层就卡了。这里的障碍是自己给自己埋的坑,因为给自己下了个“有段时间没具体跟进项目”的错误定义,然后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输出就显得比较浅薄;而高手的做法是直接从数据结果里进行解读和推理讨论,再结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接着是在复盘会上的提问,行动方案是常规行为,没有看到本该有的更好的选择。被提醒的那下是有点豁然开朗的感受,属于在过程中有出现过的但没留下来的念头,和前面类似的是把过多的精力投注在思考方案的可行性和执行度上面了,而在方案方向的选择上投入过少,所以过程中有的正确选择出现时也被投入在琢磨可行性和执行程度的那个“思考程序”当做不重要信息给抛掉了。

两个思考的障碍问题蛮典型的,是偏执行者的思考逻辑里常见的。过于思考做什么、怎么做,而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当前、过去信息的收集,进一步加剧了执行思考的沉默成本。很容易产生2个结果,其一是认知固化倾向;如此时如果是没客观视角存在,被提醒缺乏思考时,很容易产生抗拒,因为其自我的“思考程序”是有运转计算过的,认知上给自己加固了。其二是出现信息解读障碍;因执行思维的思考过程中收集到的大量信息都被默认打上了是用来当做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缘故,对信息的解读是带着天然的滤镜,要么片面应用,要么就是生搬硬套,对信息的处理运用都出现了和实际的偏差,导致错过、漏过更有价值的可选信息,或是带着错误的信息去拟定执行方案的具体事项。所以“向下看”是可以这么理解,先给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束了个圈,在圈内瞎忙很碰运气,如果刚好是和解决问题的好选择一致,会得到效果;反之则就是一顿瞎忙;但两者在复盘时会出现逻辑上的弱环节,于是就会让行动变得很具象,形成了经验套经验的惯性。

所以非惯性的思考,不是覆盖多,而是聚焦核心所在,先辐射广度,再扫描过滤出核心。最关键的是得脱离当下自我的角色和视角,来看问题和目标,从目标往回推到问题,先从中选择路径及关键的验证,才是往下的执行思考。目标是什么,什么才是目标的思考权重,会大于当前问题是什么的思考权重;得有个目标钩子在前面来让思考的焦点从执行里拔出来。写到这里就不由得想到低效能思考的例子,会出现因为前面的行动结果低于目标,而产生了调整目标适配行动,因为过于追求确定性的缘故,产生了在选择判断上趋向于保守可达的方案。所以从思考的惯性角度上来看,保守会是一种惯性思考的体现,因为非惯性的思考会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为其思考的焦点是在更远的前方,或是更高的上方,要得出有逻辑的结论很消耗;相比之下,惯性思考是会有确定性的信息做参考而更容易得出阶段结论,消耗更少,人脑的本能会影响人更多的做惯性的思考。把这里面的逻辑串了下,会更知道在思考上该有的状态是什么,因为正确的思考会难受,反而需要刻意练习。

从陌生到习惯

此前看过一篇文章里提到说,人意识里的一些难和容易的判断可能是错的,事情只有陌生和习惯。再难的事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保持专注、保持迭代,一段时间后成为习惯了,回到起点来看难的定义是错的,只是陌生不习惯而已。想起这个观点,主要吸引我的是又想起此前学习到的,关于自我中的本能我和客观我的视角差异带来的对事物的认知差异,与此观点颇有互为补充,一起回味。

有些被自我定义为难的事,本质上还是没真正形成目标,也缺少真正的行动,是停留在想或是浅尝辄止的状态,是缺乏稳定的内循环支撑。回想起自己此前戒烟多次,最长的一次接近10个月,而最后这次戒烟至今20个月,经历多次的诱惑挑战也没有复吸。一个是当时认知上有很强意愿,同时马上行动,熬过了开始阶段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障碍后形成了新的习惯,由此形成了认知-行动-反馈-迭代-新习惯的有效闭环。与之相反的事很多,一些不好的习惯一直没有调整,自我认知上总觉得很难,或是尝试过然后告诉自己搞不定等,都是因为没能在行动中有效坚持乃至形成新习惯,结合新观点来看,改变的障碍主要是自我意愿不够强烈的缘故,没有让客观视角的我来主导和引领本能的我。由此进一步来看,改变之前的行动是要让改变的意愿形成,先搞定建立新习惯的核心目的和诉求所在,有相对稳固的内循环产生底层操作系统;反之来看,没有变化也意味着认知上还处于“安全区域”,还在运转老程序而没有底层操作系统支撑。想到这里,就更理解到此前面试课程里提到的成年人是筛选的逻辑所在,因为成年人改变的阻力很大,且是要由内而外,极少能由外而内(如面临重大变故);再延展,如果频频用重大变化来让自己变化(比如换不同工作环境且缺少关联和延续性)是内循环极不稳定的状态,没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某些看似十分稳定的也不一定是自我认知明确清晰的,可能是没真的想清楚只是行为上习惯了而已,所以要改变和激发很难,且显著的情况是难以抗压,其内循环是空虚的,有新挑战出现时让其行为习惯刚要产生一些变化就受不了,潜力选手应该都要有稳定的内循环。

当处于变化之中,意识处于初步觉醒而习惯还没适配变化时,内耗会产生,并延伸出极强的告诉自己很难的“认知欺骗”,是缺乏的对新意识的真正理解。这周眼睛巩膜炎,发作起来半个脑袋都疼,跑去看医生被嘱咐要减少用眼,我的反应是焦虑,不是病因,而是如果不能看电脑/手机会有好多事做不了这种认知带来的情绪,焦虑得连心率都偏高。后面跟家里人说时被笑话了,消除我焦虑的是被提醒,你应该是要尝试新行为而不是坚持用老方式。再回想此前这段时间自己在业务工作上也有这种割裂状态,意识上认可愿景和产品策略上的机会与挑战,而行为习惯上还处于原有模式,产生在选择上的内耗和行为上的冲突,还老是被当下的信息反向干扰和影响认知和判断,可笑的是还试图融合两者,以及老有一种自己带不动自己的挫败感。本质上也是本能我和客观我的冲突,固有意识和新意识在争夺控制权。给自己的方法是先积极行动响应新意识且少想,减少旧程序的运转干扰,主观上分离旧习惯的信息,在过程中去建立新习惯,有那么点先相信才能看见的味道。延展下,相信相信的力量,是解决在挑战路程上面对未知的恐惧以及老惯性的拖拉的精神利器,把自己类比成个团队,可以有不同的信息视角,但认知意愿上的一致性是必须的,克服挑战的战斗力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