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在前行动有方

这周有两个实例又再次提醒了自己“以终为始”这一思维路径,从最终的结果来考虑开始的行动。

实例一是在进行LTV倍率的迭代和后续的推算,结合当前版本调整效果和后续的排期等综合因素推导了后续的情况后的第一反应是考虑量级目标的空间以及此前导入用户的回本趋势,而被提醒到核心要看和目标的差异以及还有哪些可行的空间及动作来达到、超过目标,由此可以更好的基于整体投产来定位更关键的行动。实例二是拟定了全年的一个关键节点框架,拆分了发行和版本的关键季度关键,写了对应的一些内容,但当看了高手写的计划后感觉蛮汗颜的,自己写了很多的内容缺对每个阶段的关键目标模糊了,尽管年度计划里已有分月的目标,但季度计划里是可以有更具体的结合发行和版本关键的具体目标,从目标倒推拆分更具体的可行动的内容和关键内容。这两个实例里都有相同的目标,差异是计划内容里的目标和行动权重并存,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显性;启发版本里的结构是目标为核心,行动服务于目标,目标更明确,行动路径由此会更合理的规划,避免陷入盲目的忙碌。有真正“以终为始”的思维逻辑所在。

“以终为始”是抬头看路的模式,相比之下,埋头前行就会容易在各种工作的流程中迷失,也被各种琐碎事务牵扯着精力,然后忽视了最终目标。就像陷入预设困难的陷阱。且容易在面对新任务时,因内心的不安与对未知的恐惧,在未着手前便预设诸多难题,结果削弱了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限制创新思维,导致工作能效的低下。这如同在处理问题时,陷入 “问题 - 行动” 的简单模式,而未深入思考问题背后的关键所在。突破这一局限,则需在行动前多问行动 “为什么”,将思维模式转变为 “问题 - 关键 - 目标 - 行动”。思考模式中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以终为始”行动的关键;需要挑战固有的思考模式摒弃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常使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凭借过往经验迅速做出反应而更关注在行动的内容本身,却忽略问题和现象的本质与核心 。

“以终为始”的思维的训练,其一是会需要持续的培养客观的思维。不能仅从自我观点出发带着滤镜寻找事实来证明自己,这样是陷入“我执”状态会影响对目标的客观判断;而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分析问题。比如在讨论中,不能只表达个人感受,忽视客观事实的描述,会使沟通陷入无效状态;应理性表达事实信息,将事实与观点分离,基于客观事实进行思考和决策,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问题本质,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其二,坚持“以终为始”会需要克服掉情绪的干扰。情绪常成为坚持目标的阻碍,像担忧失望、恐惧失败等情绪会阻断掉对目标的坚持。学会隔离情绪的障碍,接受不确定性,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和行动上。同时,确保行动的持续性,明确行动的动机、以及具备相应的能力,并积极付诸行动和迭代。

“以终为始”也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之一,是很赞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从目标出发规划行动,培养客观思维,克服情绪干扰,持续行动并迭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方向,实现个人与团队的成长与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