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察到自己有相当的焦虑的情况,表现出了行为上过于执行在当下,思维上陷入自证的固化状态;这些自己是不自知的只模糊,主要是来源于环境的反应和伙伴们的反馈,交织起来一个负能量且焦虑的人就在面前,庆幸自己所处的环境帮助认识到了问题。
这种状态带来的典型的低能效做事,比如验证玩法/活动效果,会不自觉的往下拆细很多的内容,要用不同维度的具体的细节来验证结论;而不是看对真正的结果影响/变化来分析判断;可以用一句话说完的事非得用一堆数据外加一堆文字来表达,看似细致,实则是落在过程自证的陷阱里,这种行为下很容易陷入固化状态,形成认知的束缚,认为结果就是应该的。因为这是自下而上推导的逻辑,是一种思维框架固化的常见行为,以过程看结果,而不是以目标看过程。行为也反映着思维模式,结合以前学习到的思维的4个层级:本能反应层、程序化原生层、联网层客观层、元宇宙自我层,这类行为主要是本能反应的区间,彻底的无人驾驶状态;第二层思考的固化,程序化原生层的思考层级里,会有个人的认知偏好、价值观影响等因素,第一层本能反应的行动结果会产生对第二层的直接影响,两者形成相互固化让人的思维层级越来越原生固化。形成一个以自我为思维视角主体的以本能反应为主要行为的操作系统,在这操作系统上面任何输入的信息最终运算出来的结果都带着极强的主观意识,这种我执的状态典型的加深用证据证明主观观点的行为,会变成注重感受而非事实。人过于注重感受而忽略了客观事实,就会产生极强的情绪,感受处于低谷状态下焦虑的情绪自然而来,继而在情绪的影响下又进一步加剧固化。跳出这个可怕逻辑,主要是得解决两个障碍,一个是情绪层面的,一个是客观层思维的训练。
情绪方面,让人焦虑的是因为期望与现实的差异,在原生层思考下,会因为聚焦在差异而忽略了行动本身,形成了思维闭塞而不断沉溺在情绪之中,愈发无法动弹。换个角度看,焦虑和事情本身没有必然关系,而更多是跟自身的想法有关。消除焦虑等于改变想法也等于改变情绪,这是能由己可进行的,而对于已发生的事和预设的事都不是关键。把自我状态关联在外界利好的前提下只会不断的陷入负面情绪之中,因为期望和现实永远都是动态变化着的。所以积极和乐观应该是当下的状态,而不是寄托于期待的事情的变化。
从第二层走向第三层的过程。以客观和相对理性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把自己当做观察的对象,相对的能观察到原生层那种自我和思维盲区的存在。借用环境的帮助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状态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看到自己的状态,才能有客观的视角出现,有机会从原生层的那个旧操作系统里进行升级,就像多了监测运算逻辑的监控程序,防止输入的信息又只是按照原生的程序自动运算。对于我自己而言,在从二到三的成长阶段会来来回回,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因素和变量,每当有所变化后又老因为本能的拉扯又落了回去,这里面情绪占很大一部分因素,其次是内心自我的认知薄弱。我的角色和身份理解总会因为某些变化而产生变化。内核的问题还是自我身份意识的问题,自我角色的理解才有自我信念的所在,信念影响着行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向内求。调整情绪的锚定,夯实自我角色的认知,借用客观的环境,不断唤醒自己,让自己学着成为自己的旁观者,走出愚昧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