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思考找到事物的本质,才是需要做的事”,这周收到了这句话,这几天走在路上会拿出来回味,这份23年末又是写于24年首日的周报,是我这几天思考“关于思考”的事的小收获。
选择大于努力,思考\选择是行为发动的开端。自从认知上有这一层,遇到问题时不会再有根据第一反应就行动的方式,会先对问题进行一番思考,做出选择后再行动。从思考选择到行动看似就2步,实则单思考到选择里面就有很多的步骤,步骤的差异就代表着不同的对思考的认知。这次规整是要让自己能打破定式思维的束缚,特别是打破定式思维模式中的最为显著的也最为普遍存在的“线性思维方式”困境。
定式思维方式:要什么->看到什么->选择什么(要,看,选);有效思考模式:选择什么->看到什么->要什么(选,看,要)。前者以相对具象的目的为接下来的思考行为开端,眼里看到什么,以及最终选择什么都已经带着开头锚定要什么的滤镜。后者是先理解思考问题,再找方法。两者看似相近,实则犹如天地之别。打个比方,手机有些卡顿,前者会是琢磨研究后发现内存占用偏高(确定了问题所在也是一番研究),要加大内存,于是开始研究加大内存的相关;后者是先把手机游戏卡顿这个的问题先琢磨清楚了,再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方法的研究,可选范围宽广了许多,除了直接升级内存外,也还存在可能从系统层改善对程序的运行效率以及后台程序的处理方式。
所谓的线性思维又是什么呢,就是非得把手机卡顿和内存不足做必要性关联,但是通过例子里简要的说明后,都能发现线性思维模式带来的巨大束缚和危害。线性思维在工作上、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安排某个同学承担某项任务,线性思维的同学很容易因为任务过程中的某些非必要条件/困难的存在,就认为任务挑战过大、任务无法完成等问题而导致任务质量未达标\任务失败。再具象点,本周我自己踩的坑,在讨论项目关键问题时,我提出说重点解决付费留存的问题而不是常规留存的问题。这句话里,我把付费留存和常规留存分开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割裂的,从问题本身来看,做好常规留存也可以正向影响付费留存。线性思维最大的问题在于,总是预设/认为事情的发生总有一定的顺序,即非常强调每个环节之间的因果性,且一定要遵循这个因果顺序,事情才能够达成。如果再把这个思维模式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寻求稳定的心态。工作生活上的强迫症、焦虑症、拖延症等很多都是线性思维导致的行为症状。
线性思维模式本身是一种假性思考,它的思考过程不是在研究问题,是锚定了某个目标后,再思考这个目标所需的路径要素,同时规整这些路径要素里的顺序。一种看似在思考,实则只是在把某些预设的方法、内容做整理,寻找它们的自洽。要跳出它,还是得去做真思考的刻意练习,要能舍去、跳出当前的框架变化不同的视角,要能抛弃自我的念头实事求是,先思考问题本身,再去思考解决方法的方式
跳出认知以外的事情很难,因为脑里压根没有这个概念的存在,就很难琢磨清楚,人无法突破当前认知的束缚。之前周报的笔记里理解到,追求完美只是个人认知阶段里的完美,是一种试图达成已知的上限,实际是虚无的状态。因为认知是会变化的,就导致一直追新持续追新而没有目标。而思考不是单向,思考有其他维度。意识到思考是可以自我调整方向的,不是去追求完美理想,是去追求本质的关键,思考那些个核心的所在,能往这条路走,也是一种个人认知的超越。
2023,算是重启自我认知的一年,我已在享受着发现自我、修复自我的过程(就像个乱了的拼图,找一块修复一块),也享受着过程中所带来的好处,工作之外,生活上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困扰我很多年的与父母、兄长相处会内耗的情况没了,与小孩相处的方式也比之前改善了很多。这一年里我终于有勇气跟过去的自己作战,尽管互有来往撕扯,但我有些不一样了,那我是胜利的,那接下来必然还能持续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