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维局限

这周做了几次业务实例的自问自答,找到让自己惯性的向下看低维行动的束缚所在,是个以前以为是对实际应用错的思维惯性,分享下这周对这个的一些延展思考。举例子,当讨论一个涉及自身业务领域的有挑战的目标/问题时,第一下的思考或是视野是放在哪里。有3种典型视野,1类是放在产生问题的环境和因素上,2类是放在要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做什么上,3类是放在这个问题背后的预期上(问自己=看自己的实际思考和行为)。我自己老是在第2类(遇到问题时下意识的视野是会去想那我做什么来解决问题,或是为了解决问题我得怎么行动)。之前是觉得这是一种向内求的好习惯,但拉开来看,这种惯性的从自我象限里去思考具体行动的思考惯性,是个不好的局限性思维模式,也是这种惯性影响了对选择和判断错位认知。

回想下过往拿目标的踩坑案例,为啥大家都很积极行动,也做出了各自的结果,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对呢。从自我象限里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行动项是对的但也是不对的,对的是当我们在行动时应用是对的,不对的是当我们在选择和判断时直接应用则往往就容易踩坑。所有人都在自己的象限里去思考,本质上是对问题/目标的一种回避。就会漏掉了对问题本身的思考与辨析,结果是变成了对原目标的偏离。因为当问题或是目标比较大时,直接就从各自的象限里出发就伴随着矛盾与冲突,此时的视野上是从当前看未来(从自我象限里出发绝对部分就是会落到当前),当推进的角色本身对这个的认知不到位时,那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产生目标妥协(或是目标的妥协,或是团队行动的妥协),并且陷入一种很自洽的逻辑误区。切个角度看,所谓搞定了的问题实际上还在那边,而所有人都回避了真问题,然后又都很积极的在为伪问题而行动,即便最终拿到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已经偏了的。(这周我被提醒过,房间里的大象你看不到吗。让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串联了起来,我们有没有在解决问题拿到目标,还是为了自洽偏离了目标而不自知呢。过去的我老是出现保守,偏离原目标的兼容的行为,这块的思维局限性是关键问题所在)

结合过往的决策踩坑实例,这种局限于从自我象限出发的惯性行为,还会踩出集体错觉的大坑。和上面那个把目标扭曲了不一样,这里是对目标/问题产生盲目的坚信,按照各自的理解就埋头干活,看似对目标达成了共识,但实际上各自的理解天差地别,但因为惯性直接落到各自的象限维度,产生出以我搞定了我这块那么目标就可达成的错觉,然后往后执行起来发现各种磕碰与内耗,根源上是从一开始对目标/问题的共识是虚假的,导致各自的行动都是乱序的,力没有往一处使。给我的启发还是对目标/问题的锚定要充分探讨,关注对目标/问题的决策本身,而不是在对“共识”过于看重。这里不去展开关于集体错觉的解决手法,是聚焦在自我思考认知的理解上。思考上要走出自我象限,从高往下看,从不同面看了。都知道当前的结果是过往的行为所产生,要改变下阶段的结果,行为必然要产生变化,但如果只在这里就很下层的视野,是一种思维误区。容易为了改变而改变很容易走向盲目行动而丢失对结果真行动,产生了一些拿不到结果的理由而走入盲目行为误区,严重的话会产生对目标的质疑而加速了内耗。拿真结果的关键是什么,是对目标和路径的选择及判断。是对当前的觉察的保持,锚定目标再匹配的行动。

这些信息串起来,我对时间管理有一层新的理解,自己一直是个积极行动派的拥护者,拟定个理想目标,随之把能量聚焦在不断积极行动和迭代去靠近它,这种线性的行为方式最大的陷阱就是缺少了对时间维度的代入。现实中是动态变化的,彼时的状态和此时的状态已然有很大的差异,但只聚焦行动会丢失到对这个维度的感知。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抬头看路,缺乏从上的视角去看,有限的时间内,基于过往、当下、未来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支点。以及基于对环境的感知去判断什么才是接下来的关键路径。那么时间管理的要素也是选择和判断,是对大脑的高耗能运用而不是惯性由之。再映射回自己,该要的行动是投注到选择和判断,把行动释放给小伙伴。(之前有被要求要绑着手多思考,然后就片面的理解为思考怎么提升效率或是思考怎么让他人做好,比如复制出更多的我之类的)。当下想来这种视野很低。真正要去思考的是自己角色身份该要去承担的对那结果业务的关键的选择和判断。毕竟现实不等同于游戏,游戏里去识别关键的养成和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氪金增益填补错误选择和判断,现实中那就是得氪认知了,怎么搞,有目的多练多学。

运营岗位四特质

最近在切换视角(从修己的状态里走出去)看自己和团队,拿结果该有的关键状态该是什么。运营岗位永远面对未知的市场变化和挑战,拥抱变化所需的特征是什么,能承担业务负责人该拥有且积极趋向的理想特征是什么。分享下自己这周的笔记。

尽管产品运营岗位的冰山下特征是明确的,自驱力、洞察力、同理心,心态开放、聪明度,其组合后是什么样才是运营岗位理想成员该有的理想的正向状态呢,此前蛮模糊的。作为通过他人拿结果的管理角色,团队需要的的角色状态,在前行中用以对人员的状态识别和筛选,最重要的理想特征会有哪些。人面对情况的反应是其特征的直接展示,观其行可知其心,我的规整逻辑,是从行为出发,向内归因和整理出能映射理想行为的状态,主要是4个关键特征:

  1. 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岗位永远面临各种变化的挑战,如果发现面对的都是已知的、可控的,那反而是糟糕了,是陷入到保守的经验主义状态,当面临市场的变化将措手不及。这周面试了一位履历不错的产品经理,过往有连续的大厂和大项目背书,适配丰富完整商业化调优和完整发行经历的岗位要求,但面试的结果不如意。这位产品经理最大的挑战是习惯于向外归因,其前期有较好的履历来自于本身的努力和聪明度,当还没到一定位置时通过自我的行为能取得一定的结果,但当其发展后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变化的向外求反应,让他开始变得横向发展自我的瓶颈非常明显,也由此自我复盘习惯欠缺,落在经验主义而无法更好的进行业务经验概念化运用。面试后我脑力浮现出自己和多位产品同事的身影,能保持成长的都是那种面对未知和挑战时会把焦点放在自我积极改变适应的,而发展不好或是很容易遇到瓶颈的,都是有个向外归结的习惯,仿佛一切归结到外部那自己就没事了,以此证明自己也是努力的,结果未达实乃人力所不及。写到这里,过往的一些判断可能还是有问题,得再拿出来换些角度深入看看。不沉迷相信所谓的定式才是岗位角色本身该有的基础特征。
  2. 基于用户而不是自我设计视角。运营岗位是项目与用户、研发与发行等多元的链接所在。岗位的业务属性也要求需要更具备用户视角而非自我设计视角。这周内部就有个沟通实例,负责P36的同学特别在意当下的原画风格,因为其了解到小游戏市场对于这块特别在意(美术原画风格会影响市场前端的吸量情况,关联影响成本;成本是小游戏的竞争关键之一),这是当下流量玩法的侧重没错,我们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同时也在走适合自身的道路,项目主打的是战斗的整体表现差异化,真正要撬动用户的是项目战斗表现的独特性而不是原画风格化,站在用户视角,会需要更关注到项目的关键核心,什么才是真正要与用户链接的,而不是按照经验方式去套用。落在经验主义或是理想化,本身也是一种自我设计视角。商业化收益来自于用户的认可而愿意支付的费用。脱离自我的执念和经验束缚,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这需要很强的自我觉察,但这本身就是岗位所需的状态,相互督促和保持练习。
  3. 要有资源整合意识而不是自我主义。运营岗位是多方业务的枢纽所在,推进拿结果中面临的挑战往往是多点多面而不是单线程递进,锚定准确的问题,识别和整合有效的资源来解决问题,效能远大于自我解决。遇到问题时我习惯自己去解决,如发现解决不了的时候,下意识是去学习和了解后由自己来解决,这是我难以从高P角色走出来的关键障碍。因我也影响了我团队内的成员也有此类习惯,老是会要去学各种模块业务的知识然后忽视了自己角色该有的更具价值的所在。比如发现游戏状况时很容易就基于问题把精力放到了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把更多精力放在界定问题和问题权重的选择判断上。要更好的定位问题和做权重判断,本身是需要对问题的关键所在和影响有足够的了解,而之前的调整走偏了,导致只聚焦在问题的表层而不是去深入背后的关键所在,反而对业务关键问题的诊断力和对资源的识别也下降了,此前有些困惑,真正确定是最近从观察大佬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映射到的。所以对运营的状态调整,得从懂用户懂研发懂项目中,再到懂发行懂市场。并且保持把精力放在对问题的定位和权重的判断上。
  4. 乐观的前行而不是保守正确。运营岗位的信息和视野是最多的,往往也是决策的参与者或是发起者,那么该要有事务领导者的身份状态,如果自己都以求正确的状态,那么业务链条上的将会更往下落,所谓求上得中,求中的下。最近在修理的低绩效同学,其自身的业务水平是适配的,但其状态是糟糕的,太过于求正确性从而导致整体是悲观且保守的,面对挑战时会固守既有的而选择龟缩,面对机会时是瞻前顾后害怕失败而没积极行动,看似在做事反而是错的且价值是最低的,直接点说就是如果都是保守正确,那还需要运营做什么呢,价值又何在呢。 对于产品运营岗位的人来说,积极输出是基操,以输出来保持思考、保持做选择和做判断,加以复盘和迭代提升输出质量,适配运营事务统筹推进者的角色,保持高目标的追求,在不确定中积极前行。而保持乐观,内心是要笃定的,得相信内心的信念,相信所发生的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是走向目标的台阶,保持积极的纠错和调整,过去一直强调要有成长型思维丢弃固化思维,其反应的状态就会是乐观要素,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都是认为成长的基石,虽再难也不会丢掉对目标的渴求。积极乐观让运营在业务的选择判断上能更理性而不是感性,做正确的选择且让选择正确。

水势无形而有其力,规则本身是相对灵活变化的,以上是理想的关键状态,如果以此为标准一刀切那是错的,但能以此进行识别和引导,能往能拿结果的该有的状态上发展,那么也会更有好的收获。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引导与要求,但如果就此局限在规则的本身就是一种住相,久之必定心力不足而懈怠。理想主义不可取,但理想目标是可以指引我们前行的标志。我给自己的状态是精力关注在事情本身和对结果的迭代,不被其过程所迷、不由困难而疑、不因其当下结果所困,保持内心的笃定,积极前行。

破局、信念、视野与行动

1、解决状况和问题的关键,应该是隐藏在我们一直没去做到的行为当中。这几天得个重感冒,咽喉、耳朵痛到脑壳发疼,从昨晚到今天睡了醒醒了睡,白天中间玩玩自家手游分散痛楚倒是又在内心里感谢游戏带给我的精神价值,以及再次非常认可轻快趣才是游戏的大方向基调。这次不同以往,脑子里自动想起自己的情况和行为的关联性。像我去年调整了些饮食习惯并保持至今,算是最近几年里第1次超过1年了没出现急性肠胃炎的情况,如此看来我得马上调整在季节交替的穿衣习惯。这种惯性行为的效果,在团队管理中也经常出现,如果一个事周期性出现,或是某个现象结果自己不满意,那得抓紧修订认知来改变接下来的行为了,否则类似的结果还是会重复出现,团队的管理也是如此,症状老在必然是惯性行为所带来的,关键是在管理本身。而反向视之,如管理主动时刻求发展,会相对容易辨识掉队成员,要么及时辅导拉回车里,要么好聚好散送祝福。主动求变永远高于被动接受,前者的下限往往已是后者的上限。

2、信念的强度才是事情成功的核心关键。观察绩效偏低的小伙伴,关键还不是能力本身,是信念太弱的缘故,工作本身与自我内心缺乏链接,把工作只是当做工作,就把目标也就只当做目标,而不是追求目标之上之外的可以有更好的,行为上就表现出求准确度、求颗粒度,面对新挑战的时候总是基于当前预设未来,或是用一些行为惯性来假装勤奋,让自己陷入困局自证,从而证明变化和挑战是不可达的,这种带着质疑和对抗自己的内耗也不小,又分散了其聚焦关键的能量。不能在能力和行为层上去调整改变,可以在上三层中的身份和信念上去引导。如果我们自己想要在能力和行为层上去改变对方,那是一种自我的偏执,是一种求自证的错误动机了。给我的启发是另一额视角,如果有个清晰的挑战目标,在向前推进时,即便是合作伙伴给出各种所谓的困难等,也都不要轻易妥协向下兼容,证明自我的信念不够强,没把能量关注在目标和路径本身而是分散到了合作方身上,不应该试图去要改变那些只会给未来预设诸多风险困难,只向外求而安逸与当前的人,要么改变自我跟上,要么就该被挪走。基于当下看未来,还是基于未来看当下,前者的路永远布满荆棘,后者的路即便困难也是成长的养分。

3、全局视野是一种具备多层次穿透性的思辨能力,能从高度抓关键,也能深入到深层抓细节。这段时间在迭代自我的NLP层次的上三层,不由自主的回想起观察到的大佬们的表达与行为所带来的启发,最深刻的是关于身份角色的理解。一直在探索什么叫全局视野、大局观。也在训练让自己上楼看而不是在当前看。而最近几次发行周会给我的直接启发非常明显,当看到薛总对发行的相关业务能抓关键模块的同时也抓到很细的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的关键点,再结合过往观察到制作人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那种即能定方向也能抓各种细节,一下子感觉到过往对全局视野这个词的理解很字面化,或是说过于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而不是理解到或是靠近真正的,以为全局视野就是只抓大的不看细的,由此来驱动自己离开抓细节向下看的习惯,有些刻舟求剑了。实际上看全局以及关键所在,这其中也都是由细节组合的,但在全局视野中视有明显的层级区分,能够掌握吃透事情本身的同时,不拘泥在细节之中,从该有的角色去看,才是所谓的具备视野。

4、摒弃自我念想的干扰,聚焦于内心和目标的链接,方能积极行动。最近有几个晚上,跟着薛总开会讨论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应该是前后都比较投入的缘故,类似进入心流的状态,探讨着一直所渴求的也是热爱的事,又因为被打开了一些认知边界而在感受到有挑战性的同时有目标与方向。适配了自我的内在动力,从而感受不到自己的过程也弱化了对时间的感知。让自己从自我里走出去,把焦点放在事和目标上,把内心和事与目标建联起来,弱化念想在其中的作用,应该会是一种很强的自我驱动力所在。再向身外看,有明确的目标、充足的勇气、并行的伙伴,还有啥做不到的呢。过程中外在的反应都是暂时的,只有这一路的经历和成绩才是真实的,所谓的担忧、恐惧、困难也都来源于自我念想的假定干扰,唯有积极行动,方能适配内心所求,此心才是平静的。

认知驱动行动

回想了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新项目的立项,最大的收获是:不是等准备好了才行动,而是用行动让自己时刻准备好。感觉就是践行了我们价值观中拥抱变化、持续改进。特别是老同事的变化,大佬的多视角切换的自如,还有老板那种能把模糊概念具象化的产品能力,真的是让我得消化回味很久,也让我对新项目充满了期待。单看到老同事那种直接从传统APP系统框架结构设计方式跳跃到小游戏主流敏捷设计切入点的变化,就给了我很大的参照思考。具象的观察到了由意愿变化所产生的牵引力对认知、思维模式、行为的显著影响。由人及己,继续扫了下自己的所知,捕捉自己当下的状态,得把自己牵引走向认知的发展,才能真的去做好保持对业务的突破以及团队管理的真知,真正通过他人拿结果。

反思自我的变化,在放空自我,丢掉之前的那条路竟是那么的难。相较于大佬们那种切换的效率与质量,感觉自己是那么的老顽固来着,根本没啥变化嘛。让自己流冷汗的的是,竟然感觉是到要努力才能让自己去尝试丢掉过往走向新知。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本质上还不是和自我的意愿完整契合的,如果自己想做这个事,应该满脑子里都是它,就很天然的一直在投入能量而不会有内耗存在,反而会带来兴奋。反之,如果不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在过程中是不断的有额外能量消耗的,因为需要耗能让自己去做,而不是意愿的牵引下天然的去进行。

所以事实上自我的认知限定又开始在进行自我变化的信息干扰,如果不是身旁有高手以实际行动具象化的展示,应该还是陷在其中而不自知。自我的变化的意愿可能有但浓度不够,所以能量并不聚焦。这两天把自己过去的一些显著的能有具象行为变化扫了下(向内寻找痕迹来自我牵引),像减肥和戒烟算是认知改变行为的实例,当时说要戒烟马上就能行动且觉得很自然,是认为自己本身就不是个抽烟的人这种认知所带来的。当时老板建议我戒烟的时候说了句看着我不像抽烟的想不到烟瘾很大,引起了我戒烟的念头。当时让自己产生行为变化的关键点,不是告诉自己吸烟的坏处或是好处,是认定自己就不喜欢吸烟;所以行为上是隔天直接不抽戒掉,而不是定逐渐减少的戒烟计划。捋一捋,如果把驱动行为当做个产品,把自己当做用户,类似于在自我刷新认知。如果只告诉自己戒烟的好处,那算是从卖点上在植入(这个是我应该的层面,由要求在驱动),坚持不了多久会在瘾的作用下忽视了好处。如果是告诉自己戒烟是解决了某些个问题或是应该是个目标(这个是我需要的层面,由需求驱动),那会跟我早几年戒烟类似,坚持几个月后就回去,因为辛苦维持目标几个月了就会在某时放松自我下又回头复吸。能直接行为变化,如今看来是种信念(我本来/我想要的层面,意愿驱动),信念给了自己改变行为的认知,没有在下层的我应该,中层的我需要,而直接到了上层的我想要。这种在价值认知层的印象是深刻的,直入深处,行为的变化就很天然而不是得需要努力来维持。

换个角度看,三个层面就像三种对话方式,调整自己对话的方式,把我应该做到什么(行为)、我得要得到什么(目标),调整为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本就是什么样的人(身份与信念)。就是把想要的行为和目标再向上看,看到成为什么样的人后可以拥有的想要的结果与行为。然后像可能行动中的困难啦、当下看不清的路径啦,往后未知的风险等等,就变成是很坦然,并且很天然的把这些当成是经验值。这种自我身份暗示,给自己植入人设并牵引自己去达成和维持,在能量的控制上还是很有效的,面对未知的那份恐惧也就自然的不会被自我放大从而又影响到我们感知判断力。这种信念时间越久就越牢能牵引的能量也越强,所以不是一波流,是在行动中不断的保持迭代,否则反之就是在不断的固化自我了。

回头望,时至如今,我才笨拙的抬起头看看己身所处,还老是会停留在某个认知时刻里,从觉得自己可以了的时候就开始在自我封闭,在那个努力着不断以重复的行为在不断证明自己找寻自我的梦境中,被信念模糊的自己所捆绑着和拉扯着。所幸自己初心依然没有被淹没,存下了如今能慢慢向前走的那份源力,学习给我带来的显著收益,是改变自我的反应认知,再遇到让自己有情绪的事,如果自己是对的,真觉得没必要生气;而如果自己是错的,那就不该也没资格生气,要聚焦面对事而不是被自我情绪牵引。即使来时不逢春,也道前路花似锦,真正要挑战革掉的就是自己。

最近在持续翻新自我,如果说最近是在自我规整我怎么以及是什么,那接下该规整的是我做什么了,特别是由己及人。

当下的觉知

最近持续自我扫描,用他人的反馈和我的反应来镜像,继续识别真我。以我这年龄意识到这个是迟到了很多年,但当下即未来,早晚无所谓,有行动且保持才是关键。

这周的收获启发来自三个不同的信息,迭代了对未来路径和自我识别的认知。一个是一天早上孩子跟我说,前晚跟他说的事刚开始听懂了但是最后又听不太明白我真正要说的是什么。一个是某制作人跟我说,这周沟通一些事上难从我的表达中听出来有笃定感。一个是和发行大佬的交流中学习到的聚焦和收束,基于愿景方向的前行和迭代才是当下更值的行为的认知。

前两个信息有明显的内外不协调行为痕迹,内心有确定的信息要输出,但是行为上又对结论加以诸多的解释和说明,落在了输出信息过程而不是聚焦于结果本身,表层是在担心他人不理解,用信息量轰炸对方而模糊掉了焦点,实则是因为思维的焦点是放在了在乎他人对确定信息的认可而不是关注到结论本身。这个内外不协调的状态,它主要是旧思维带来的行为惯性。向高手学习,高手的信息输出总是言简意赅,核心突出。高效能模式下,简洁明了很重要,信息是要精确,不是要多。这种行为就保持表达习惯的刻意练习,以此收束住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和核心关注所在。和薛总的交流学习中,也再次意识到基于当下认知建立的所谓的达成目标的路径还是受限于认知本身,科学的成长路径,要么找高手学习搞清前面的路,要么保持方向秉持价值观一步步笃定前行。当下即未来,未来是当下的叠加,理想结果是走出来的不是预先设计出来的,伟大的未来可以是规划的但不是能当下明确计划的。还是老课题,用行动在不确定性中走出确定性。

这三个不同程度和维度的信息中,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底层系统有回退痕迹(才刚刷新的代码又要被原始代码给覆盖回去了),再次意识到与过去的自己的战斗是常态的,并且要完成新代码的全覆盖是个长期的也必须坚持的课题。自我觉察的认知也是得保持不断的刷新才行。关于自我觉察,当下的我是这么理解的,去年夏天又阅读了认知觉醒后当时是想到的人的思维系统时,把价值观、信念等比喻底层系统,把各种方法论比喻为系统之上运行的软件,当时对认知、思维、行为的关系才有些画面感。而时至今日有新的其他观察面,回到人本身来看,人的六觉(思、听、看、嗅、味、触)就像在运行的软件,能感知到它们各自的运转和状态;支持运行这些软件的操作系统就是本我所在。

本我系统是在不间断自我运转的,因太底层了所以无法自我觉察到。打个比方就像眼睛无法看到眼睛本身,但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镜子的反射看到自己的眼睛;那么在本我系统的层面中,可以通过觉察自我意识对各种反馈的反应信息来建立一定的自我感知,形成自我意识的映射觉察模式。自我觉察的层次,基于当前的认知,会有至少3个层次,第一个是用复盘和学习的方式迭代自我,但也正如前面说到的,自我认知下的变化路径会受限于自我认知。所以第二个是用环境的影响来给自己照镜子,如身边有一群好的持续学习的高知伙伴(就现在当下),就能从其中不断建立镜像来自我扫描。第三个是从本质的规律去自我觉察,这层我还在外围模糊中说不出些什么,但前两层已足够我消化很久了。

自我觉察的对我最大的作用是能对事在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再进行二分识别。相比以往的模糊,能识别到我可控的和我不可控的事。这不是保守者的趋势,保守者的趋势是看不清核心关键所以做不出选择,以放弃选择看似好的方式来放弃对风险的承担,没意识到不选择本身也是种选择。这种可控、不可控的识别,主要是更能对可控的投入专注于重要的、有意义的事,带来更积极的行动以及对结果的耐心(欲望与感知处于同方向状态,克服对未知、失败的恐惧)。识别不可控的事会意识到不可能掌控一切,那就要反向把精力和努力集中到可控制的事上,也从中更好的识别出该去追求的正确的事。就拿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以往我很在乎周围人的负反馈(害怕冲突、同理心过强都是求认可的原始底层带来的),就算开着心态开放实则会在意很久,且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自证行为,老有着一种要影响、改变他人看法的想法冲动。而当有意识到可控和不可控之后,会真正接受当下、允许缺陷的存在,自我聚焦于正确的该专注的。再由此延展下,保持自我觉察,能把当下所行和过往结果比较,有所成长会有向好的心理引领带来继续的动力,且再前行就有个有效基础在那边,越前行则这种有效基础就越多。从旁观者看可能这些承托前行的基础可能是分散的不是线性的,但再拉高看会就是在往目标方向前行,最终铺设出达到目标的路径。

所以未来是等待涂鸦的画布,不是等待上色的线稿。是在确定方向和路线,把理想付诸实践,一次次的确定、选择与实践,才勾勒出画布上的斑斓轨迹。写到这里,愈加认为在自我引领自己的这层上还是薄弱的,得在这层“因”上再学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