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行动

回想了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新项目的立项,最大的收获是:不是等准备好了才行动,而是用行动让自己时刻准备好。感觉就是践行了我们价值观中拥抱变化、持续改进。特别是老同事的变化,大佬的多视角切换的自如,还有老板那种能把模糊概念具象化的产品能力,真的是让我得消化回味很久,也让我对新项目充满了期待。单看到老同事那种直接从传统APP系统框架结构设计方式跳跃到小游戏主流敏捷设计切入点的变化,就给了我很大的参照思考。具象的观察到了由意愿变化所产生的牵引力对认知、思维模式、行为的显著影响。由人及己,继续扫了下自己的所知,捕捉自己当下的状态,得把自己牵引走向认知的发展,才能真的去做好保持对业务的突破以及团队管理的真知,真正通过他人拿结果。

反思自我的变化,在放空自我,丢掉之前的那条路竟是那么的难。相较于大佬们那种切换的效率与质量,感觉自己是那么的老顽固来着,根本没啥变化嘛。让自己流冷汗的的是,竟然感觉是到要努力才能让自己去尝试丢掉过往走向新知。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本质上还不是和自我的意愿完整契合的,如果自己想做这个事,应该满脑子里都是它,就很天然的一直在投入能量而不会有内耗存在,反而会带来兴奋。反之,如果不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在过程中是不断的有额外能量消耗的,因为需要耗能让自己去做,而不是意愿的牵引下天然的去进行。

所以事实上自我的认知限定又开始在进行自我变化的信息干扰,如果不是身旁有高手以实际行动具象化的展示,应该还是陷在其中而不自知。自我的变化的意愿可能有但浓度不够,所以能量并不聚焦。这两天把自己过去的一些显著的能有具象行为变化扫了下(向内寻找痕迹来自我牵引),像减肥和戒烟算是认知改变行为的实例,当时说要戒烟马上就能行动且觉得很自然,是认为自己本身就不是个抽烟的人这种认知所带来的。当时老板建议我戒烟的时候说了句看着我不像抽烟的想不到烟瘾很大,引起了我戒烟的念头。当时让自己产生行为变化的关键点,不是告诉自己吸烟的坏处或是好处,是认定自己就不喜欢吸烟;所以行为上是隔天直接不抽戒掉,而不是定逐渐减少的戒烟计划。捋一捋,如果把驱动行为当做个产品,把自己当做用户,类似于在自我刷新认知。如果只告诉自己戒烟的好处,那算是从卖点上在植入(这个是我应该的层面,由要求在驱动),坚持不了多久会在瘾的作用下忽视了好处。如果是告诉自己戒烟是解决了某些个问题或是应该是个目标(这个是我需要的层面,由需求驱动),那会跟我早几年戒烟类似,坚持几个月后就回去,因为辛苦维持目标几个月了就会在某时放松自我下又回头复吸。能直接行为变化,如今看来是种信念(我本来/我想要的层面,意愿驱动),信念给了自己改变行为的认知,没有在下层的我应该,中层的我需要,而直接到了上层的我想要。这种在价值认知层的印象是深刻的,直入深处,行为的变化就很天然而不是得需要努力来维持。

换个角度看,三个层面就像三种对话方式,调整自己对话的方式,把我应该做到什么(行为)、我得要得到什么(目标),调整为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本就是什么样的人(身份与信念)。就是把想要的行为和目标再向上看,看到成为什么样的人后可以拥有的想要的结果与行为。然后像可能行动中的困难啦、当下看不清的路径啦,往后未知的风险等等,就变成是很坦然,并且很天然的把这些当成是经验值。这种自我身份暗示,给自己植入人设并牵引自己去达成和维持,在能量的控制上还是很有效的,面对未知的那份恐惧也就自然的不会被自我放大从而又影响到我们感知判断力。这种信念时间越久就越牢能牵引的能量也越强,所以不是一波流,是在行动中不断的保持迭代,否则反之就是在不断的固化自我了。

回头望,时至如今,我才笨拙的抬起头看看己身所处,还老是会停留在某个认知时刻里,从觉得自己可以了的时候就开始在自我封闭,在那个努力着不断以重复的行为在不断证明自己找寻自我的梦境中,被信念模糊的自己所捆绑着和拉扯着。所幸自己初心依然没有被淹没,存下了如今能慢慢向前走的那份源力,学习给我带来的显著收益,是改变自我的反应认知,再遇到让自己有情绪的事,如果自己是对的,真觉得没必要生气;而如果自己是错的,那就不该也没资格生气,要聚焦面对事而不是被自我情绪牵引。即使来时不逢春,也道前路花似锦,真正要挑战革掉的就是自己。

最近在持续翻新自我,如果说最近是在自我规整我怎么以及是什么,那接下该规整的是我做什么了,特别是由己及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