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觉知

最近持续自我扫描,用他人的反馈和我的反应来镜像,继续识别真我。以我这年龄意识到这个是迟到了很多年,但当下即未来,早晚无所谓,有行动且保持才是关键。

这周的收获启发来自三个不同的信息,迭代了对未来路径和自我识别的认知。一个是一天早上孩子跟我说,前晚跟他说的事刚开始听懂了但是最后又听不太明白我真正要说的是什么。一个是某制作人跟我说,这周沟通一些事上难从我的表达中听出来有笃定感。一个是和发行大佬的交流中学习到的聚焦和收束,基于愿景方向的前行和迭代才是当下更值的行为的认知。

前两个信息有明显的内外不协调行为痕迹,内心有确定的信息要输出,但是行为上又对结论加以诸多的解释和说明,落在了输出信息过程而不是聚焦于结果本身,表层是在担心他人不理解,用信息量轰炸对方而模糊掉了焦点,实则是因为思维的焦点是放在了在乎他人对确定信息的认可而不是关注到结论本身。这个内外不协调的状态,它主要是旧思维带来的行为惯性。向高手学习,高手的信息输出总是言简意赅,核心突出。高效能模式下,简洁明了很重要,信息是要精确,不是要多。这种行为就保持表达习惯的刻意练习,以此收束住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和核心关注所在。和薛总的交流学习中,也再次意识到基于当下认知建立的所谓的达成目标的路径还是受限于认知本身,科学的成长路径,要么找高手学习搞清前面的路,要么保持方向秉持价值观一步步笃定前行。当下即未来,未来是当下的叠加,理想结果是走出来的不是预先设计出来的,伟大的未来可以是规划的但不是能当下明确计划的。还是老课题,用行动在不确定性中走出确定性。

这三个不同程度和维度的信息中,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底层系统有回退痕迹(才刚刷新的代码又要被原始代码给覆盖回去了),再次意识到与过去的自己的战斗是常态的,并且要完成新代码的全覆盖是个长期的也必须坚持的课题。自我觉察的认知也是得保持不断的刷新才行。关于自我觉察,当下的我是这么理解的,去年夏天又阅读了认知觉醒后当时是想到的人的思维系统时,把价值观、信念等比喻底层系统,把各种方法论比喻为系统之上运行的软件,当时对认知、思维、行为的关系才有些画面感。而时至今日有新的其他观察面,回到人本身来看,人的六觉(思、听、看、嗅、味、触)就像在运行的软件,能感知到它们各自的运转和状态;支持运行这些软件的操作系统就是本我所在。

本我系统是在不间断自我运转的,因太底层了所以无法自我觉察到。打个比方就像眼睛无法看到眼睛本身,但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镜子的反射看到自己的眼睛;那么在本我系统的层面中,可以通过觉察自我意识对各种反馈的反应信息来建立一定的自我感知,形成自我意识的映射觉察模式。自我觉察的层次,基于当前的认知,会有至少3个层次,第一个是用复盘和学习的方式迭代自我,但也正如前面说到的,自我认知下的变化路径会受限于自我认知。所以第二个是用环境的影响来给自己照镜子,如身边有一群好的持续学习的高知伙伴(就现在当下),就能从其中不断建立镜像来自我扫描。第三个是从本质的规律去自我觉察,这层我还在外围模糊中说不出些什么,但前两层已足够我消化很久了。

自我觉察的对我最大的作用是能对事在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再进行二分识别。相比以往的模糊,能识别到我可控的和我不可控的事。这不是保守者的趋势,保守者的趋势是看不清核心关键所以做不出选择,以放弃选择看似好的方式来放弃对风险的承担,没意识到不选择本身也是种选择。这种可控、不可控的识别,主要是更能对可控的投入专注于重要的、有意义的事,带来更积极的行动以及对结果的耐心(欲望与感知处于同方向状态,克服对未知、失败的恐惧)。识别不可控的事会意识到不可能掌控一切,那就要反向把精力和努力集中到可控制的事上,也从中更好的识别出该去追求的正确的事。就拿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以往我很在乎周围人的负反馈(害怕冲突、同理心过强都是求认可的原始底层带来的),就算开着心态开放实则会在意很久,且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自证行为,老有着一种要影响、改变他人看法的想法冲动。而当有意识到可控和不可控之后,会真正接受当下、允许缺陷的存在,自我聚焦于正确的该专注的。再由此延展下,保持自我觉察,能把当下所行和过往结果比较,有所成长会有向好的心理引领带来继续的动力,且再前行就有个有效基础在那边,越前行则这种有效基础就越多。从旁观者看可能这些承托前行的基础可能是分散的不是线性的,但再拉高看会就是在往目标方向前行,最终铺设出达到目标的路径。

所以未来是等待涂鸦的画布,不是等待上色的线稿。是在确定方向和路线,把理想付诸实践,一次次的确定、选择与实践,才勾勒出画布上的斑斓轨迹。写到这里,愈加认为在自我引领自己的这层上还是薄弱的,得在这层“因”上再学习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