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事实观点,悟大小之境

这周收到对于思维认知方面的反馈礼物,对我的个人阶段小复盘非常有帮助,消化思考之余,也把这周两个与思维有关的工作生活的例子笔记下,一个是从他人处看到的问题,一个是自己踩进去直到被提醒的状况

第一个,是关于事实与观点的收获,也是看人的一个关键视野补充。先来前置信息,我对事物的解读,习惯是从数据、现象等可掌握的信息中归纳,或是从某些被确定的认知信息里进行演绎,在表达上往往是展示结果而少于主观输出结论,久而久之在面对问题时会自然的启动这套分析逻辑(条件触发自启动),然后进入关注对问题的解读而少了对问题的关键判断,有意识到这个运转状态缺口,但对这个问题的自我理解有偏差(至少之前是如此)。在这个前提下,会比较在意那种能对问题/现象直接给出判断的人(有那种缺啥就天然认可啥的那种潜意识驱动),同时在评价对方时,也会自然的对积极表达主观的人有加印象分。5、6月有两个没跟上团队发展的同学下车了,他们在之前都是那种很会表达观点的人,当时的支撑点是来自于所处的象限是熟悉且有积累的,其以自我的观点表达的背后有所支撑而不踩坑。但当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时,走到盲区或是边界范围,继续用个人的主观表达就处处时坑点,然后被他人用事实、数据挑战时就又产生了情绪,因为情绪就又一直要强调自我的观点正确,就这么进入固化思维的自证预言陷阱里。收获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从中有捕捉到我执思维与客观思维的明显差异。我执思维下是以自我为出发,以我认为、我觉得为逻辑起点,同时往往也带着滤镜去找寻证明自我观点的事实,尽管事实可能只是很片面或很小的一部分,小的说是抓问题偏了,大的说是罔顾事实。而客观思维逻辑下,自我是弱于现实的,更在意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讲实际发生的来引出观点。自我缺少的是跳出问题本身观察问题的思维层次,而不是缺少观点输出。一部分是当一个人的表达都是从“我”出发,那思维就进入了固化封闭状态,越是变化阶段,越在边界和盲区越好真正看出人的思维状态

第二个,是大与小。从生活到工作的一个收获。我小孩以为他周末要分班考,然后就整个人有些焦虑,觉得几个科目都还有很多要补的什么的,连续几个早上看他急躁的很,周五早上跟他说了下他的状态问题,告诉他学习上不要只看到细节,先从上往下看关键的短板和不足,再往里下功夫,不然时间投入了捣鼓了一堆事,最终反而没啥收获。说完的同时自己突然就有个被打到的感觉,不由得看到自己最近也是同个问题来着,真正关键事的投入没有预期的多,在事情堆叠的时候,过于把自己变小往里钻了,被小事把自己给填满了,眼里都是各种细节小事然后就焦虑堆叠,影响了效率效能,自己也缺少把自己变大的那种思维视野,让自己被小事给消耗住了,思辨能力下降也缺少包容性而被小事套牢着。所以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又忙又焦虑时,要停下来跳出去,把我自己放大了从上往下看一看做做取舍,而不是埋着头要把所有眼里看到的事都搞定。

最近习惯于写自己的心得,是在用这种方式扩展盲区,这来源于一个心理学理论,约哈里之窗。也是去年写周报过程中的关键收获,是一种自我觉察的方式,简单地说,在一个开放且积极的团队中,自我对他人开放的区域越大,往往也能获得他人相一致的开放区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