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想”、“说”

工作上有效思考和沟通表达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听”、“想”、“说”这三个环节关联和互影响彼此,构成了完整的交流体系。沟通障碍的产生,往往是双方或是某一方在有效沟通中的“听”、“想”、“说”有较强的个人主张和思维逻辑在其中,导致信息的同频与传达大打折扣从而出现的,即没有在相同的频道。结合近期的实例和学习视频里的信息,笔记下关于有效沟通中,听、想、说方面的收获。

关于“听”(或是看),信息接收阶段,关键是得关注事物本身而不是在自我的频道。人在带着自我的状态下会过滤所听到的信息,会出现刚听到一部分就把焦点回到自己的思维逻辑里,以为听懂对方的意思而直接打断对方开始输出,或是没有再听也跳过了想的阶段就开始组织表达,从而出现了两边都在说其实信息已不对称,但双方都还在彼此输出的低效能沟通状态。“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当听他人的表达是时,重要的是理解对方所传达的信息及情感,有效的听是把自己“隔离”先,以开放的心态去接收到表达方的观点,结合关注表达方的语气语调等情绪信息来准确的理解到表达方的意图,如果是信息量大且需要深度思考的可以用文字方式,而高效能沟通下用电话或是面对面更合适,文字无法准确的获悉和传达情绪。

关于“想”,信息的处理阶段,对所听/看的内容的加工处理。想的阶段的关键是得把焦点放在沟通事务的本质上。用到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思考,对信息的提炼,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形成新的认知见解。基于听的信息结合理解事物的本质,也是为下一步准确清晰表达做好准备。但很多人在想的阶段会出现焦点的偏离与下沉(比如我自己)。偏离的地方在于把焦点落到了自己表达的逻辑上,这里的问题是在给自己的表达找逻辑而不是在理解沟通信息的本质。下沉的问题大部分是上周笔记里提到的预设困难,往往在处理消化沟通信息时就会落到当前现状和要面对的挑战,这里的问题是太到执行层而拉偏了思考的能量焦点。关于想的障碍排除,主要是挑战思维的惯性,因为人脑的结构特征,思考时,处理新信息会很耗能,启动天然慢和低效一些,往往这里就会因有效思考刚开始的效率低而被不思考或是惯性认知给替换了,看似在想实则还是在原有的认知圈层里找逻辑而已。有效沟通中的想的关键是对信息的深加工和重构创新,核心应该是在探寻信息的本质与规律。

关于“说”,信息处理后的输出阶段。表达的逻辑,应该是基于对客观事实的表达与观点的呈现。与想的坑点类似,说的坑点往往也是焦点的偏离,落在如何让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错误逻辑里。常言道,高手是输出客观事实与结论,普通人则容易表达主观的观点感受,主观视角以观点为主,在认知圈内有安全感,但容易被认知所束缚。而客观视角以事实为主,处理耗能巨大且不确定很明显,缺乏有效的刻意的训练,在说的层面很容易是表达主观而失了客观。关于说,也觉察自己不好的习惯是会复述自己理解到的对方表达的信息来跟对方确认,这种在陌生沟通时能有一些正向效果,避免因为一开始的理解偏差而导致整体沟通偏离,但如果在所有沟通中出现就很低效了,熟悉的且聚焦的沟通中表达的核心是要基于客观事实的结论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确认信息。

有效的提升来自于刻意的练习与复盘迭代。在听的阶段忘掉自我多进行换位思考;在想的步骤则是挑战自己的固有观念,不断拓宽思维的边界;在说的部分是得提前做准备(多想)和多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