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障前行

这周是在和自己打架来着,一个是过去的自己,一个是往后的自己;过去的那个处于一种自证状态,老想着用一些东西证明自己,而往后的那个则在与之对抗,每次过去的念头出现,就被往后的那个压下去。这种状态具象来说是叫自我调整,从中收获蛮多的,比如下面这个自我成长循环障碍的笔记。

其一,象限障碍。说到这个就惭愧,老状况了,但今时与往日不同,在最近的业务实例中撞墙而感受清晰和强烈。视野下层的底层问题在于象限的局限性。象限是自我的角色身份认知与具象事物结合的范围。把自己定位在什么层次那么行为和动力也就会落在那个层次之中,就像NLP层次里所说明地,上层决定下层,而下层只能影响上层。此前被提醒要清晰的定位自我角色,是一个突破象限束缚的提醒,可惜那会儿纯想和琢磨了,没往下落到和具体事物进行统合,去延展象限。所以丢了上层的认知后,没能跳出去看,再怎么折腾也还是在原来的束缚中。比如道友的联动就很典型,一直都处于产品象限而已,就产生了对相关行为焦点的模糊,尽管有头尾的目标,但在过程中和追结果上就明显会看到各种关键信息的缺失,以及缺少对中间态的衡量判断。这还是从他人看到了显著的差异才知悉,否则还是糊的,且认为做了不少且做得不错,但这些就也只是在自我象限里而已,这结果再怎么样也是被原有的象限束缚着,没有足够广度的覆盖,以及缺乏作为发动机该有的视野,就导致了整体的运转是不顺畅的。回想起来,公司从一开始就鼓励超越象限的视野,就像要具备产品观的程序,和市场导向的美术,也都是在引导超越象限去思考和行动。

其二,行动障碍。拿到真结果需要的三个关键是什么呢,是闭环的逻辑+有分解的目标+复盘。也就是为什么、阶段做到什么、下次怎么做得更好,这三个问题。首先是事物的底层逻辑,每项事物的逻辑很关键,是在行动中做选择和判断的核心,也是整个行动的主轴。每件事的“为什么”搞清楚,比琢磨怎么提升效率来得更重要。有些事熟了或是有了既定的流程,就一直跑着了,迭代的焦点也是在怎么提升和优化,就一直没重新琢磨下为什么这件事会存在、这件事是为什么,这种情况的额外消耗非常大。最近我被问一些既定的事物是为什么时才去关注到该事物的原始逻辑,然后发现有的其存在的条件因素已经不具备而事情还是在跑着,既然是个在运转的流程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耗,当缺乏对行动的逻辑进行思考、拆分时,往往面对既有循环的流程时,很容易就被带着走也不自觉的进入循环状态,就像拉磨的骡子似的,做得再多也就那些。打通行动障碍的第二点是对目标有足够的分解,这意味着行动中的颗粒度。我们无法在一开始就保证事情肯定按照预期的发展,但要对目标进行足够的分解,才能在前进中能够不断地修订行动与结果,走出拿到结果的那条路径。反之则很容易在起步阶段就选择了放弃。目标的分解在产品象限里是常态,但离开熟悉的象限后很容易糊掉,这周典型的个例子是道友的联动买量,如果是之前,在看到首日的效果不好后会跟着判断是不吸量,但最近学习一些新经验后,就不会直接下判断,而是也想到说是不是素材方面还有机会迭代,找找跟目标有关的各个维度的原因,目标的足够分解提升行动的精准度而不是把行动和目标糊在一起。第三是有价值的复盘,搞通了事物底层逻辑,以及对目标有足够的分解,那复盘能更有价值,但这里最关键的还是前两步。

过往的象限视野局限性,以及行动障碍,让人处于愚昧之巅的状态,尽管已有意识要突破但总缺少前行的路径,也谈不上有效动作,来来回回兜圈,那是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但最近这段时间,有一些具象的从知道往下到逻辑的那个环节,是在对过往认知的挑战,但也从中夯实了做事的一些逻辑和路径。如果没有之前的思维训练,意识到人的自我与非我状态的差异,估计会被情绪所控制,但有了那个看自己的窗口,相对就能在过程中校正既有认知带来的思想陷阱。更能果断地放掉过去那些熟悉的但也是束缚着的,以新的自己去经历去调整视野,才真的是在把那杯水倒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