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

当下的坚持是基于实践结果的坚持而不是虚无的理想主义。这周笔记下对于“坚持”的理解。

关于坚持,有情绪和行为两大循环所影响,前者影响人的情绪感知和判断,后者影响人的行为和行动结果。影响坚持的最大变量是情绪,情绪会产生各种干扰,从而阻断坚持。坚持的内循环层面,是需要隔离情绪的障碍,需要屏蔽对失望的担忧,担忧失望是把目标结果转移到人的感知上,从主观影响客观是非常大的行为障碍。需要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尽管前置考虑各种上下限是个正常行为,但过于放大失败带来的恐惧会丢失目标和路径(未行动就开始预设各种失败障碍,也很容易进入自证陷阱)。常言接受不确定性也是在离开情绪的限制。

坚持是行为的持续性的显性表现,而行为的持续性是需要至少三个关键因素:动机、能力,行动,刚好也对应NLP分层中的上下层,第一因素的“动机”,是想做的,属于精神、身份、信念的维度,特别是身份和信念,前者是想做的,后者是路径选择;第二因素的“能力”,是指能做的,能力的部分有底层逻辑还没搞清,现在的理解是当下能做的而不是未来能做的,未来能做的是属于发展后的能力而不是当下的行动能力,如果以发展能力去进行当下的行动,会出现实践结果和预期的巨大差距从而干扰到对实践反馈的复盘和后续路径的选择(简而言之,拟定个当下能力达不到的目标然后去做,接着复盘就很容易出现把目标给否定了的情况,而事实上可能目标没问题,只是路径还没走通而已),有了想做的和当下能做的,目标和路径都有,第三个因素是“行动”,行动上坚持,是在大致正确方向上的积极行动、复盘,关注实际行动的有效性结果的持续迭代,基于真实的反馈去坚持,不是基于求正确过程和完美理论的坚持(容易眼高手低,也容易陷入知道=做到的认知陷阱)。

人在面对不确定时总会潜意识的选择一条相比能更为确定的路径,且往往是在当前面临挑战时更会下意识的以为他人走成的路自己也走得成,在意识里美化了那个选择的各种变量风险,产生更大的诱惑吸引,压制自我的感知判断力,从而影响选择的理性。很多时候面临挑战压力而突然做出了新的选择,大多是如此吧。坚持的那个源动力来自于自我的精神、身份和信念,同时也受认知的限制,同样的行为,对认知还没到的来说会很需要费力才能坚持的,对高认知的来说会是个常规行为。底层逻辑来说,还是得提高认知,要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是不费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